其實一直都想聊這個話題,風阻系數對于純電續航的幫助,到底有多大。
最近,風向不對,這個“為了降低風阻系數”,就要放棄安全的“機械式門把手”,可能真要被禁止設計了。
隱藏式門把手當時這個配置被設計出來,就是因為它能降低風阻系數。

有車企工程師指出,全車如果都用上隱藏式門把手,風阻系數大概能降低0.02Cd,在一些企業看來,隱藏式門把手是很好的設計理念。
一個是,看起來更高級,緩緩升起來的時候很有儀式感,另一個是,用上隱藏式門把手能降低風阻系數,風阻系數小了,續航就會更長。
當然,市場中也有不一樣的聲音。
有些企業認為隱藏式門把手是本末倒置的配置,犧牲很重要的安全,換來的風阻系數卻不一定能提升多少續航。
比如說長城的魏建軍,就曾多次表示自己討厭隱藏式門把手這一設計,這是對用戶不負責任的設計方向。

之所以再聊這個話題,是因為昨晚在看完S9T的發布會之后,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享界S9T在和享界S9尺寸、自重幾乎完全一樣,動力系統完全一樣的情況下,這兩臺車的續航基本沒有區別。
享界S9T的風阻系數是0.23Cd,WLTC標準下的續航是201km。
享界S9的風阻系數為0.193Cd,WLTC標準下的續航是204km。
風阻系數差了0.037Cd,但是續航只短了3km,從這點就能看出來,風阻系數對于續航提升有幫助的觀點是成立的,但是,沒有太大的意義!
享界S9系列本身就是一臺5米級的中大型車,而且裝的是37kWh電池包,這個電池包容量不小,增加0.037Cd的風阻系數,續航卻只縮短了3km。
從耗電量來看,相當于每100公里,多耗費1.5km的電量,按照享界S9的17.9kWh百公里電耗來算,其實就是跑100公里,多用0.26度電。

沒錯,風阻系數大了0.037Cd,在這臺車上跑100公里,只多用0.26度電。
當然,懂的人都知道我以上的數據,有個漏洞,風阻系數的測試方式是在120km/h時速下測試的,但WLTC的續航測試則是在均速46km/h的情況下測出來的。
放在一塊固定的去比,不太客觀。
但我想表達的是,目前新能源車型的風阻系數都不高,基本上都能保持在0.25Cd以下,這已經非常低了,在跑高速的情況下,更低的風阻系數,提供不了更長的續航。
所以你們買車,壓根就不用看風阻系數,沒有用。
一個是,風阻系數不是給用戶看的數據,是工程數據,想想在油車時代,有人看過風阻系數嗎?就是因為讓你知道了風阻系數又能怎樣?

風阻系數是衡量設計美學、產品定位、設計之后的數據呈現,不可能說為了更低的風阻系數,就犧牲車輛的設計美學。
畢竟長得好看,太重要了。
大G、衛士這種車,就算風阻系數非常差,阻擋得了你去買它的沖動嗎?
另外,家用車的風阻系數,本身就不高,很多年前的哈弗H6,風阻系數就是0.35Cd,上一代君威的風阻系數,是0.27Cd。
都不高,日常使用增加不了多少油耗。

決定油耗高低的其實就是發動機本身、變速箱效率、輪胎摩擦系數,這三個指標的重要性呈斷崖式下滑,剩下的最后才是風阻系數。
現在的車企動不動就說自己的風阻系數有多低,其實沒用。
“我的車是全世界最低的風阻系數,只有0.1xxCd”,這種營銷話術聽起來很厲害,其實用起來,可能跑100km,只能優化出來100米的續航。
在日常使用過程中,跑100公里和跑100.1公里的區別并不大,但頭頂的噱頭,可是“全世界最低”,顯然沒有卵用。
所以,魏建軍說更低的風阻系數沒有意義,其實也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