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底揭開。最高市值2017億港元,短暫超過吉利汽車市值,開盤34.20港元,收盤31.92港元,收盤市值1840.9億港元。奇瑞汽車(HK09973)9月25日正式敲鐘上市,成為年內港股規模最大的車企IPO,完成了長達21年的“躍龍門”。

“奇瑞十年前就該上市。”作為奇瑞控股董事長,“白頭少年”尹同躍在混改之初就表達過這種遺憾。相較于吉利、長安、長城、比亞迪,奇瑞汽車是國內五大自主車企中唯一一個未上市的。而貫穿在這個曲折坎坷的上市IPO過程中的,是奇瑞一步一個腳印的成長進階。
鐘聲敲響,有褒有貶,征途未央。奇瑞汽車“技術+資本”雙輪驅動才剛剛開始。奇瑞剛“上車”,要追趕的還太多。奇瑞正在迎來二次蛻變和重生,現在遠不是慶祝的時候,而是新的長跑發令槍剛響。
彈指一揮間,成長超十倍
“不負所托。”奇瑞終于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的當天深夜,“白頭少年”尹同躍發朋友圈,用的是一張1999年第一輛風云下線的老照片,配文用了這四個字。

奇瑞人等來這天,也等了太久。對奇瑞人來說,當年工資發不出用發動機抵獎金的日子,終于熬成了值得驕傲的段子。一位ID叫“涂裝車間老王”的老員工更是心情復雜地調侃,“當年偷學的德系工藝,現在要教德國人怎么造中國車了。”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 年初寫《奇瑞IPO,一等二十年》,也曾這樣感慨。到今年2月28日奇瑞向港交所正式遞交港股上市申請,距離奇瑞首次啟動上市計劃已過去整整21年。
回首奇瑞二十年上市路,就是一部從“小草房”到世界500強,從“潛龍勿用”到“飛龍在天”的成長史。時光如白駒過隙,這位“白頭少年”帶著2024年260.39萬輛銷量、4800億元營收的成績單,再次站在資本市場的門檻前。
不僅如此,為了奇瑞汽車上市,今年2月安徽省發改委在《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 2025 年工作要點》中,明確將“加快奇瑞汽車上市進程”列為全年重點工作。

7月,安徽省印發的《金融賦能科技創新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中,也講得非常明白,“專班推進奇瑞汽車、長鑫存儲、國儀量子等重點企業上市。”
奇瑞這次為了上市,也是拼了。奇瑞集團2025年度干部大會上,董事長尹同躍再次強調,奇瑞集團內部四大任務和四大變革,“首要任務是上市”。其他的年度經營目標、關鍵能力提升和重大技術突破三項任務,以及實施品牌建設、全面國際化、管理和文化四大變革,其實,也都是為這個目標服務的。
而這次,奇瑞終于敲開了資本市場的大門。
8月27日,奇瑞拿到了證監會備案的“路條”。9月7日,奇瑞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9月17~22日,進入公開招股階段;9月23日,敲定最終發行定價;9月25日,港交所正式掛牌交易,代碼“09973”。
此次,奇瑞IPO發行2.97億股港股,其中,香港發售10%,國際發售90%,另有15%超額配股權。按照發行價30.75港元計,此次募資約91.45億港元(約84.13億人民幣)。

同時,覆蓋產業資本、私募股權、科技企業等多元領域的13家基石投資者,包括高瓴旗下HHLRA、景林資產、大家人壽、國軒香港等,總認購金額約為5.87億美元。而這13家投資者不僅為奇瑞上市提供資金保障,更通過專業化背書,加深了市場對奇瑞技術價值與成長潛力的信心。
另外眾所周知的是,奇瑞汽車的18名股東持有的約20.16億股境內未上市公司股份,也會轉為香港聯交所上市流通的股份,即“全流通”。“全流通”不但改善了股權結構,也能吸引更多機構投資者,增強決策的市場化和專業化。當然,根據港股規則,這些股份會鎖定6年。
奇瑞控股董事長尹同躍在慶祝奇瑞上市時動情地講到,“各位股東和投資人,你們投下的不僅僅是真金白銀,更是對中國制造的信心,對奇瑞未來的充分信任。這份信任比黃金更珍貴,比星光更閃亮。”
至于大眾最感興趣的估值,目前已經遠遠超過原來1400億港元估值,“超越吉利市值的可能”也已經短暫實現。

而且,相對于上市首日的市值,從2009年的估值就能看出奇瑞的成長性有多高。當時,以鼎暉投資等五家投資機構、投資29億元獲得20%股權計算,盈利5億元(2008年)的奇瑞汽車估值為145億元,P/E為29倍。
而十年以后的2018年,那一次掛牌前的戰略融資,根據長江產權交易所掛牌的增資底價79.11億元推算,奇瑞汽車的估值大約為428億元。到2019年底,《上海證券報》報道,青島五道口參與奇瑞增資擴股的交易總規模約為200億元。以此推算,當時銷售規模70萬輛級的奇瑞汽車估值約為392億元左右。
按照上市首日1840億元市值來算,16年時間,奇瑞汽車的成長速度達到十幾倍。
當然,也正是28年的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才有了這幾年的“蕪湖起飛”,奇瑞終于具備了沖擊上市的實力和信心。這時,再回想起老尹的“奇瑞已經準備好了!”這句話,顯然,奇瑞已經做好充分的“破繭而出”準備,厚積薄發,然后水到渠成。
成長,啟航
其實,外界比奇瑞內部更關心上市這事。奇瑞內部對此倒是很淡定。比如,一位技術負責人就對我表示,“正常干事情啊,沒太關心這個。”再者說,想股票行權,那也有6年的股權鎖定期。

另外,不像很多媒體所表態的,公社始終認為,奇瑞IPO反映的不只是奇瑞一家企業的努力,它也是眾多中國汽車企業一路走來、成長努力方向的一個縮影。只不過,奇瑞邁開IPO 的步子相對晚一點而已。
同時,奇瑞IPO成功不代表萬事大吉。相反,資本市場的考驗會更為嚴苛。因為,港股掛牌上市后,也意味著奇瑞汽車會變得更加“透明”。
為什么?既然要“飛龍在天”,那么奇瑞汽車就有定時披露財報的義務,等于是要將好壞的結果都展示在所有的世人面前,所有的經營結果都要直接對投資人去負責。同時,這也將倒逼奇瑞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升運營透明度和規范性。
對于奇瑞來說,此前“奇瑞不愿讓外界窺見‘黑盒’內的秘密”,曾經屢屢絆住奇瑞上市腳步的“暗礁”,已經成為過去。在更加講究“合規”的資本市場,都將對奇瑞汽車的管理水平提出更嚴苛的要求。
比如,證監會備案函最后那句“重大事項需及時報告”,對于奇瑞來說,也類似“緊箍咒”,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和管理。另外,包括員工福利的披露,以及相應的供應商賬期等,都得在財務報表里寫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合規”是必須的。

這就要說到先行者吉利。據汽車公社的了解,當初,吉利內部很多人對吉利的上市也很不理解,認為要求太多等等。但是,正是這些“合規”的規范化管理,才讓吉利在自我進化中有了今天的結果。那么,作為后來者的奇瑞,必然也要經過這樣脫胎換骨的過程。
另外,資本市場要的不僅是情懷,還要有可持續的盈利模型與清晰的科技敘事。當“黑盒”打開變為“白盒”,奇瑞能否在透明化中真正具備“360°無死角”的優秀,比IPO本身更值得期待。
當然,從過往兩年奇瑞的動作來看,如今兩度喊出“不客氣了”的奇瑞已成功跳脫“地方國企”窠臼,蛻變為國資主導、多元資本共舞的科技平臺。
從這次上市來看,我們也相信奇瑞汽車這次準備好了,做好了更加開放的準備。
奇瑞通過21年的成長,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勇氣,完全可以接納所有的股民來做它的股東,都可以做它的投資人,接受投資人的意見和建議,以及市場的檢驗。這也是從見龍在田到飛龍在天的必然。
而且,此前奇瑞在資本層面的布局也做了相應的準備,包括控股子公司伯特利、埃夫特等已登陸A股,瑞鵠模具市值三年翻5倍等。此外,通過股改讓立訊精密持股16.83%,也帶來消費電子級供應鏈管控經驗。IDG資本、寧德時代等戰投入場,為智能化、電池技術注入活水。

此外,奇瑞近三年的成長性非常高,從招股書的營收和利潤來看,2022~2024年,奇瑞營收從926.18億元增至2698.97億元(這里要交待一句,奇瑞集團整體2024年銷售收入突破4800億元,上市這部分的占比只超過56%多一點),復合增長率達到70.7%。凈利潤,也從58.06億元增至143.34億元,復合增長率57.1%。
奇瑞汽車的全球化戰略也相當成功,業務覆蓋100多個國家,海外收入占比37.4%(2024年達1008.97億元)。所以這次上市,奇瑞也有通過IPO資金優化海外生產與供應鏈布局的計劃,募集資金的20%專項用于海外市場拓展,夯實全球化優勢。
招股書顯示,募集資金投向與企業發展戰略高度契合,分配結構清晰。其中,35%用于乘用車研發及產品線擴展,聚焦現有矩陣的豐富升級。25%投入下一代車型開發,主攻新能源與智能化核心賽道。剩余20%分別用于蕪湖生產設施升級及營運資金補充,形成“研發-市場-產能”閉環。
此前,二十一年長跑,奇瑞用技術證明了“慢即是快”的哲學。如今,港股上市募資的近百億彈藥,也將投向下一代CTC電池、全域800V、L4級智駕的深水區,這也符合“理工男”奇瑞的風格。

當然,奇瑞要成為真正的全球化科技公司,必須與國際資本共舞,這方面奇瑞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資本市場的高預期對奇瑞也是一種挑戰。港股投資者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成長性要求相當高,奇瑞需要盡快證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新能源轉型成效,維持高昂的市場信心和估值水平。
“不客氣”的底氣
“我們有向下的地板,沒有向上的天花板。”如今,上市的鐘聲敲響,不但部分印證了老尹這句話,奇瑞重寫中國汽車估值邏輯的資本故事也剛剛開始。
此前,就奇瑞的IPO的問題我曾問過DEEPSEEK,它是這么總結的,“IPO是起點,系統性破局是關鍵。”IPO成功將為奇瑞提供近百億級資本彈藥,但能否勝出取決于三大核心能力:
1、技術迭代速度:需將研發投入占比提升至5%以上,聚焦混動、純電、智駕三大賽道。
2、品牌價值重塑:通過高端產品與全球化故事,扭轉“高銷量低溢價”的標簽。
3、風險管控體系:構建地緣政治、匯率、供應鏈的多維風險對沖機制。

DEEPSEEK認為,奇瑞控股董事長尹同躍提出“從大到強”的轉型目標,本質上是一場從規模驅動到技術驅動的價值躍遷。若奇瑞能借助資本力量實現系統性破局,或將重塑中國車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格局。
那么,能不能以全球科技巨頭的姿態進擊,重塑格局,也考驗著奇瑞的成長速度和智慧。
我們現在再看尹同躍的那句“聽華為的沒錯”,可謂意味深長。這是“君子豹變”的必要謙虛姿態。尹同躍深知,面對資本市場的要求,是奇瑞必須敢于揮刀自我革命,快速學習。
實際上,老尹堅持持續的技術投入,2022~2024年研發投入累計近170億元,完整構建出火星架構、鯤鵬動力、雄獅智艙、大卓智駕、銀河生態五大技術護城河。而與華為的合作更被視作“科技奇瑞”的關鍵落子,奇瑞欲借智能化打贏這場“下半場”戰爭。

所以,我們也能看到,與華為聯合研發的鴻蒙座艙、最新的ADS4.0乾崑智駕落地智界車型,并且華為還賦能智界超級工廠;CheryGPT大模型內測應用,AI驅動研發效率提升30%;蕪湖超級智造工廠機器人密度達1200臺/萬人,比特斯拉上海工廠高20%……
“奇瑞的底牌從來不是資本,而是技術。”尹同躍和奇瑞有十足的信心,而且野心不止于銷量和上市,目標2025年營收突破6000億元,沖擊全球車企TOP10也不是奇瑞的終點。
不過,我也說過,既然要上市,而且汽車市場已經“卷”到下半場,那2024年才開始在新能源領域“不客氣了”的奇瑞,就必須打造出更強的新能源和智能化“長板”。
而且,既然“奇瑞要做汽車界的華為”,就必須做到技術快速迭代,五年60款新車、覆蓋全動力類型的龐大產品矩陣只是基礎,“每年研發投入增速不低于營收增速”等鐵律就必須遵守。
同時,奇瑞以“追趕者”之姿上市敲鐘,不是為了延續燃油車時代的輝煌,而是面對智能電動時代的新戰場,面對前行者和對手的貼身肉搏,要在產品、技術、渠道、品牌的每一寸陣地上搏殺。

而從更高層面來看,對于中國汽車行業,如今奇瑞把中國所有主流車企上市之路的最后一塊拼圖給補齊了。奇瑞用28年的時間跨度打出了中國自主品牌的精氣神,書寫了一家從篳路藍縷到世界500強的企業范本。
正式上市后,奇瑞與比亞迪、吉利、蔚來等頭部車企會師港股,也將構建并發揮“傳統車企+新勢力”的產業集群威力。這種資本層面的協同聯動,既能有效提升奇瑞的全球品牌影響力,也有望通過產業鏈資源整合,來加速行業的技術迭代與市場拓展步伐。
壓軸好戲已經開場。這場遲到了21年的IPO成功,與其說是一場馬拉松到達終點的勝利慶祝,不如說是為下一場國際大戰做好準備。奇瑞能否在未來的牌桌上爭得一張關鍵席位,市場終將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