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銀十”本是汽車市場的傳統旺季,但今年的景象卻讓人有些措手不及。

關注汽車咨詢的朋友應該已經發現,現在走進任意一家汽車展廳或打開汽車資訊平臺,映入眼簾的是層出不窮的新車發布信息。據統計,僅9月上半月,就有近20款新車密集上市,價格橫跨10萬至50萬元區間,涵蓋新能源與燃油車型。而更令人咋舌的是,9月下旬竟出現了一周內30款新車扎堆亮相的“盛況”。這種高頻推新的節奏讓消費者眼花繚亂,而更讓人費解的是,作為僅次于房子的大宗耐用品,汽車為何突然變得像快消品一樣,陷入了“高頻迭代”的怪圈呢?
耐用品“快消化”?
曾幾何時,汽車作為家庭大宗消費品,其更新周期遵循著“三年一改款,五年一換代”的行業規律。然而,隨著新能源時代的到來,這一節奏被徹底打破。車企之間的“內卷”從技術競爭蔓延至推新速度,新車迭代頻率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提升。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數據,國內汽車保有量已突破3億輛,平均車齡約為8年。傳統燃油車的換車周期通常在6-8年,而新能源汽車則縮短至3-5年。更值得關注的是,當前國內車企日均新車迭代率高達3.2款,相當于每8小時就有一款“新車”問世。與此同時,汽車的銷售模式也在向快消品靠攏,直播帶貨、線上下單、軟件付費等新興方式,讓購車流程越來越像購買一臺智能手機。

其中001無疑是最為典型的例子,該車型在一年內推出了三代產品(被業內戲稱為“極氪速度”。每次換代不僅價格下探,配置還同步提升,這種策略雖短期內刺激了銷量,卻也引發了老車主的強烈不滿。畢竟,誰愿意剛買半年的車就淪為“老款”?
車企高頻推新的另一面,是消費者對產品成熟度和可靠性的質疑。仔細拆解如今這些新車,不難發現其中的貓膩。很多所謂“換代車型”,不過是微調前臉設計、升級車機系統,核心的電池技術、底盤架構毫無變化。這種擠牙膏式的推新,本質是用營銷噱頭包裝偽創新,卻讓消費者成了最終買單者。
更令人擔憂的是,曾經汽車作為高價耐用品,其使用周期往往長達10年以上。然而,在唯快不破的競爭邏輯下,部分車型未能經過充分的環境測試導致可靠性存疑。消費者購買后可能面臨頻繁故障、保值率暴跌等問題,而售后配件供應和維修服務也難以跟上迭代速度。這種買完即過時的體驗,讓許多人自嘲為“車企小白鼠”。這絕非小事,要知道汽車平均售價近20萬元,對普通家庭來說絕對是筆巨款,多數人要對比半年、斟酌數月才敢下單。可車企口中的技術快速進步,最終卻變成了消費者的用車噩夢。車質網后臺,每天有近 500 位車主投訴類似問題,一年下來積累了 17 萬宗訴求,可車企往往只回一句“已收到”,便沒了下文!
內卷之下,出路何在?
以上現狀的罪魁禍首無疑車圈“內卷”,而汽車行業的“內卷”亦非偶然。新能源技術的快速演進、新品牌的涌入、資本市場的推波助瀾,共同催生了這場速度競賽。適度的競爭固然能推動技術進步,但當競爭演變為純粹的營銷戰和數量戰時,行業生態難免走向畸形。

對車企而言,執行這種策略的過程中早已顯露疲態。新車研發需要巨額投入,頻繁換代必然推高成本,這些成本最終要么通過 “減配” 轉嫁給消費者,要么壓縮企業利潤。同時,品牌忠誠度因“背刺”老車主而受損,長期來看并非明智之舉。而對消費者來說,看似選擇更多,實則陷入更深的迷茫。面對一周 30 款的新車,普通人根本無法分辨哪些是真創新、哪些是假噱頭。一言以蔽之,當汽車從長期伙伴淪為短期消費品,用戶對品牌的信任也將逐漸瓦解。
縱觀全球市場,汽車工業的健康發展始終建立在技術沉淀與用戶信任之上。如今國內車企的“快消式”打法,雖在短期內博得了關注,卻難掩可持續性的隱憂。一批快速崛起又迅速隕落的品牌已是前車之鑒。或許,行業需要一場“慢下來”的反思。車企應更注重核心技術突破與產品質量打磨,而非盲目追求推新速度。消費者也需理性看待“迭代升級”,避免被營銷話術裹挾。唯有當汽車回歸其耐用本質,市場才能走向真正成熟。
車叔總結

如今的車市,正站在速度與品質的十字路口。汽車不是手機,它的價值不應被快節奏的迭代所稀釋。后續,車企是繼續陷入高頻迭代的內耗,還是回歸造好車的本質?答案,或許藏在每一次車主的投訴里,藏在每一次品牌的興衰中。畢竟,沒有哪個行業能靠“割韭菜”長久發展,汽車行業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