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又有了新進展。
日前,多家主流媒體報道,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發了一種新材料,解決固態電池界面阻抗大、離子傳輸效率低的關鍵難題,推動固態電池商業化再進一步。
事實上,固態電池已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香餑餑”。
2025年,美股固態電池初創企業QuantumScape成為華爾街的座上賓,以近150%的年度漲幅蓋過Meta、微軟、谷歌、英偉達、特斯拉等一系列明星股,而A股也不遑多讓,同花順固態電池指數年度漲幅超50%,與半導體并列為牛市的兩大主線。
隨之而來的,則是新能源汽車游戲規則改變在即的聲音絡繹不絕,似乎壓垮燃油車的最后一根稻草,依然觸手可及。
固態電池并非新鮮事物,為何突然就站到資本市場的C位?這場技術革命,走到哪一步了?商業化量產,還面臨怎樣的挑戰?
不再是“紙面王者”
眼下,鋰電池成為中國的新名片。
海關的數據顯示,2025年1月至8月,我國鋰電池出口數量為30.03億個,同比增長18.66%;出口額為482.96億美元,同比增長25.79%。
與之對應的是,自燃長期成為鋰電池揮之不去的痛點,牽動著互聯網的敏感神經。
此背景下,新能源車企格外強調安全性,對傳統的液態鋰電池進行各種嚴苛的測試,包括火燒、擠壓、撞擊、穿透等,以求拉開技術差距。
問題在于,無論是磷酸鐵鋰電池還是三元鋰電池,都自帶有易燃易爆的液態電解質,雖然可以不斷提高上限,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于是乎,固態電池被業界視為最優解。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鋅刻度:“固態電池具有能量密度大、穩定性好、安全性高、壽命長、耐高溫等特點,可以克服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的不足,公認為是鋰電池發展的終極形態。”

圖源:格隆匯
問題在于,圍繞固態電池的戰略布局已持續多年。
早在2010年,豐田就開啟了固態電池的探索,這之后不乏車企跟進,寶馬投資了固態電池初創企業Solid Power,奔馳投資了固態電池制造商Factorial Energy、輝能科技……
然而,由于種種緣由,固態電池的商業化量產并沒有從夢想走進現實,直到2025年固態電池的聲勢與日俱進,才有一次看到落地的希冀。
之所以不再可望而不可即,背后的緣由有二。
一方面,技術突破。
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不斷突破,實驗室數據最高已超過600Wh/kg,遠遠大于以高能量著稱的三元鋰電池,可以徹底解決新能源汽車的里程焦慮。
更為重要的是,固態電池不再是“紙面王者”。
2025年9月9日,奔馳宣布搭載固態電池的純電EQS測試車完成真實場景下的長途道路實測,測試車從德國出發,跨越丹麥,最終抵達瑞典,全程途經多種氣候環境與復雜路況,續航里程突破1200公里大關。
另外一方面,車企押注。
邁入2025年之后,比亞迪、上汽集團、長安汽車等主流汽車廠商紛紛發布固態電池的上車時間表,大多集中在2026年至2027年。

圖源:電車通
譬如,長安汽車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2026年將實現固態電池裝車驗證,2027年將推進固態電池逐步量產。
再譬如,比亞迪計劃在2027年左右啟動全固態電池批量示范裝車應用,2030年后將實現大規模上車。
還需邁過三道難關
需要注意的是,當下已量產上車的,其實是半固態電池。
公開資料顯示,贛鋒鋰業的半固態電池在東風E70進行了試裝車并于賽力斯SF5車型量產;全新MG4搭載了上汽集團與清陶能源聯合研發生產的半固態電池……
所謂半固態電池,仍然含有5%~10%的電解質液,雖然能量密度較液態鋰電池有所提升,但只是一個過渡產品。
一言以蔽之,半固態只不過是液態鋰電池的高階進化版。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作為過渡技術路線,國內發展半固態電池有必要且有意義,但更重要的目標,仍是具有顛覆性的全固態電池技術開發。”
盡管如此,固態電池要真正地商業化量產,還需渡過三關。
首先,降低高企的成本。
硫化鋰是固態電池的關鍵材料,也是推高成本的關鍵所在,其降本速度決定固態電池的商業化量產進度。
目前,硫化鋰的市場價高達300萬元/噸至400萬元/噸,而碳酸鋰的市場價不足8萬元/噸,兩者差距巨大。
如此一來,推高了固態電池的整體成本,不利于惠及普通消費者。

圖源:《儲能科學與技術》
事實上,磷酸鐵鋰電池愈發成熟,以理想i6搭載的5C磷酸鐵鋰電池為例,可以續航720 km、充電十分鐘補能500公里,大大降低了固態電池的吸引力。
簡而言之,硫化鋰做不到“高品質、低成本、大規模”,高企的成本就難以降低到具有競爭力的水平,固態電池也就無法從小眾走向大眾。
其次,解決復雜的工藝。
固態電池的技術雖然有所突破,但在商業化量產方面還存在不容忽視的挑戰,被寄予厚望的硫化鋰路線遇水有毒,因而對安全生產提出了更高的標準,需要在惰性氣體環境下生產,不利于大規模生產。
因而,天齊鋰業的四川眉山項目,也不過年產50噸硫化鋰,這意味著短時間之內硫化鋰降本難度極大。
此外,還存在良率不足的問題。
“高工鋰電”表示:“固態電解質與電極之間的接觸不良,導致內阻大幅增加,影響電池的充放電效率和循環壽命。有廠家嘗試通過‘三明治結構’改善界面接觸,但在規模化生產中,良率不足50%,遠未達到商業化要求。”
再次,擴大應用場景。
雖然新能源汽車是固態電池的終極戰場,但目前固態電池的主要應用場景卻是低空飛行器、人形機器人等低成本敏感度場景。
換而言之,新能源汽車還處于固態電池“試驗田”的階段。
這個角度來看,固態電池雖然應用前景廣闊,但要從細分場景走入主流場景,還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
中金公司表示:“固態電池有望在eVTOL、消費等領域率先實現大規模量產,通過量產帶動成本下降,而后逐步在動力領域實現量產,預計2030年動力領域的滲透率為3%。”
需要注意的是,角逐固態電池,日韓也是重量級選手。
豐田、本田、日產、三星等企業紛紛加碼固態電池,將其視為彎道超車的戰略契機,TrendForce集邦咨詢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日本在全球固態電池申請專利中的占比高達36%,中國和韓國分別為27%和18%。
好在,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國軒高科等國內企業也在沖刺,中國在硫化鋰路線上走在世界的前列,已然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市值觀察”表示:“中國企業必須打起精神,拒絕彎道超車,在固態電池這一仗中拿下日韓。如此,中日韓三分鋰電池天下的局面將正式終結,市場盡歸中國。”
總而言之,固態電池雖然還有種種問題沒有解決,但相關的軍備競賽已經全面鋪開,一旦固態電池全面上車,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的較量將迎來終章。
那么,讓時間來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