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行業(yè),大眾汽車一直以其可靠性和性價比著稱。然而,隨著電動汽車時代的到來,大眾汽車再次刷新了人們對“平價神車”的認知。近日,大眾汽車公開了入門級電動汽車“ID. Every1”概念車,這款車的名字直接翻譯過來就是“每人一臺”,可見大眾汽車是想把它打造成一款國民級汽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款車,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大眾的平民夢:從高爾夫到ID. Every1
大眾汽車的歷史上,有一款車不得不提,那就是高爾夫。自1974年問世以來,高爾夫憑借其出色的操控性、可靠的質量和親民的價格,成為了全球最暢銷的車型之一。它不僅是大眾汽車的象征,更是“平民車”的代名詞。如今,隨著電動汽車的普及,大眾汽車再次將目光投向了平民市場,推出了ID. Every1。
ID. Every1是2023年停產的e-up!的后續(xù)車型,但其車身比原有車型要大得多。這款新的概念車車身長度為3880毫米,比停產的e-up!長280毫米,比ID.2all短170毫米。車高為1490毫米,車寬1816毫米,比ID.2略矮且略窄。車身線條方正硬朗,與傳統(tǒng)小型電動車圓潤風格形成對比。前臉全封閉設計,無進氣格柵,兩側配單個LED大燈,行車燈扇形布局,點亮后效果出色。尾部低矮厚重,尾燈位置高,與前燈相呼應,設計簡潔有層次感。門把手采用隱藏式設計,提升車輛整體性和空氣動力學性能。
設計:復古與未來的碰撞
ID. Every1的設計靈感來源于第一代高爾夫,方正的車身線條和簡潔的前臉設計,讓人一眼就能聯(lián)想到那款經典車型。然而,ID. Every1并不是簡單的復古,它融入了大量現代元素。比如,前臉的全封閉設計,無進氣格柵,兩側配單個LED大燈,行車燈扇形布局,點亮后效果出色。尾部低矮厚重,尾燈位置高,與前燈相呼應,設計簡潔有層次感。門把手采用隱藏式設計,提升車輛整體性和空氣動力學性能。
車內設計同樣充滿了未來感。儀表盤采用了一塊大型屏幕,下方有一些快捷鍵,雙輻式方向盤上也能看到多個按鈕。前排座椅之間配備了可拆卸的藍牙揚聲器,中控臺采用軌道式設計,可以前后滑動,這與在ID. Buzz小型廂式車上看到的功能類似。副駕駛座位處還有一個軌道,可以安裝可當作平板電腦或桌子使用的置物架。
空間:小車身,大空間
雖然ID. Every1的車身尺寸并不算大,但得益于電動汽車專用平臺的設計,車內空間卻非常寬敞。該車可乘坐4名乘客,后部有305升的載貨空間可供使用。這樣的空間表現,足以滿足日常家庭使用需求。
動力與續(xù)航:夠用就好
在動力方面,ID. Every1在前軸搭載了功率為94馬力的單電機,最高時速為130公里,電池續(xù)航里程至少可達250公里。這樣的動力和續(xù)航表現,對于一款主打城市通勤的平價電動車來說,已經足夠用了。畢竟,它的目標用戶并不是那些追求極致性能的車迷,而是那些需要一輛可靠、經濟、實用的代步工具的普通消費者。
大眾汽車計劃明年推出ID.2,2027年推出ID.1。ID.2還將推出GTI版本以及跨界風格的“ID.2X”,更強動力版本預計將于2025年在慕尼黑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IAA Mobility)上公開。而ID. Every1的預計售價將在15萬元左右,這個價格對于一款大眾品牌的電動車來說,無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ID. Every1的推出,不僅是大眾多年來平民車理念的延續(xù),更是對電動汽車市場的一次重要布局。隨著電動汽車技術的不斷進步,電池成本的下降,平價電動車市場將迎來爆發(fā)式增長。大眾汽車憑借其在傳統(tǒng)燃油車市場的深厚積累,以及對電動汽車技術的持續(xù)投入,有望在這一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
然而,平價電動車市場的競爭也將異常激烈。除了大眾汽車,其他傳統(tǒng)車企和新興電動車企也在積極布局這一市場。如何在保證產品質量和性能的同時,進一步降低成本,將是大眾汽車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
寫在最后:
ID. Every1的推出,標志著大眾汽車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又一次重要嘗試。它不僅是一款車,更是一種理念的延續(xù)——讓每個人都能擁有一輛可靠、經濟、實用的汽車。在未來的電動汽車市場中,ID. Every1能否像當年的高爾夫一樣,成為新一代的“平民神車”,讓我們拭目以待。
總之,15萬元的大眾電動車,不僅是對大眾汽車品牌的一次重要考驗,更是對整個電動汽車市場的一次重要探索。無論結果如何,ID. Every1都已經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