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資本市場發生了一件怪事。
發布“兆瓦閃充”技術之后的第二天,比亞迪的A股、H股市值齊齊創下新高,總市值達到了驚人的1.17萬億。與此同時,蔚來宣布與寧德時代達成合作,兩者將共建全球最大換電網絡,這個消息換來了蔚來股價暴漲超過16%,寧德時代也迅速回暖。
一個要“油電同速”,走的是電池充電性能最大化路線,另一個也是“油電同速”,不過走的是充電性能最小化的路線。看似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卻都大幅刺激了股價。
比亞迪和寧德時代,誰的道路更正確呢?讓功夫汽車帶大家一起看一下。
(1)兆瓦閃充,唯有比亞迪?
比亞迪實現“油電同速”的方式非常簡單粗暴,就是兆瓦閃充,讓充電的最大功率達到了1MW(1000kW)。也就是說,6分鐘能充100度電,確實已經不比加油慢。
很多人對這套技術感興趣,目前細節還不夠多。只能說技術本身的難度暫且不談,目前能做到這一點的唯有比亞迪。
比亞迪的兆瓦充電是通過1000V電壓與1000A電流共同實現的,這涉及兩方面的核心技術,全域千伏高壓架構需要將整車的電氣系統打通,也就是電池、電機、充電接口都需要提升到1000V級。千安電流則需更粗的導線和更高效的散熱系統,這同樣是系統性工程。
此外,兆瓦充電需要電池本身的鋰離子遷移速度提升,傳統的電池配方是做不到這一點的,需要大幅降低鋰離子在電池內部的傳輸阻力;高倍率充電還會產生大量熱量,必須采用“復合液冷技術”,融合多通道液冷管路和智能溫控算法。
充電樁也需要改良,必須有支持1000A電流的液冷槍線,才能避免因電阻發熱導致的能量損失。此外還要考慮兆瓦的瞬時功率對電網的沖擊,涉及電網與儲能配套。
看到這里也許大家就明白了,這件事必須是擁有全產業鏈的企業來做。比如寧德時代的電池技術或許不輸比亞迪,但未必能說服車企介入千伏的電氣架構;新勢力們或許會考慮千伏的電氣架構,卻很難去介入做電網配套,資源和能力都不允許。
當然了,比亞迪的兆瓦閃充做出來后,其他對手不想跟也得跟了。畢竟比亞迪可不同于一般新勢力,它的推廣輻射速度太快了。
完成自研全球首款全液冷兆瓦閃充終端系統后,比亞迪已經迅速規劃在全國各地建設4000多座“兆瓦閃充站”。如果對手不跟,很可能會被遠遠甩到身后。
可以想見,接下來的一年多,所有充電技術相關的公司都要動起來了。繼“油電同價”把電車的滲透率拉到50%以上之后,這一波的“油電同速”很可能會再度顛覆市場。
(2)牽手蔚來,“寧王”的低頭
相較比亞迪的高歌猛進,寧德時代的動作就有點耐人尋味了。去年12月,寧德時代就已經宣布闖入換電賽道,卻并沒有與蔚來過多接洽。
當時,寧德時代一口氣官宣了五大合作伙伴,分別是長安、廣汽、北汽、五菱、一汽,共同規劃了10款可換電的車型,大家一起用寧德時代的“巧克力電池塊”。目標也很明確,2025年建設落地1000座換電站,長遠規劃是將換電站的數量擴展到3萬座。
為什么選擇“繞開”蔚來呢?其實與寧德時代對于換電的定義相關。寧德時代官宣的“巧克力換電塊”有20#和25#兩種規格,前者適配A0級小車,后者適配B級車或者緊湊型SUV。
至于官宣的長安歐尚520、廣汽埃安AION S、紅旗E-QM5、上汽榮威D7這些合作車型,大多數定位也是入門家用為主,有幾款更是屬于先天網約車圣體。
這說明在寧德時代心中,換電這件事要循序漸進,首先解決量的問題,將成本平攤下來,再逐步往高端滲透。另一方面可能也是試探,看看消費者對于換電的接受度到底如何。
畢竟現階段只有蔚來這一個樣本,參考性并不強。消費者究竟是因為換電選擇蔚來,還是因為服務或者其他,目前還是一筆糊涂賬。
如今快速牽手蔚來,個人認為“寧王”是慌了。比亞迪來勢洶洶,聯手蔚來可以迅速拓展換電技術的影響力,代價自然是“寧王”必須讓渡一定的利益,很難做到市場獨大了。
熟悉“寧王”的人應該知道,做出這樣的讓步對于“寧王”來說并不容易。
不管怎么說,兩者的合作絕對是好事一件。寧德時代可以支持蔚來將換電網絡擴展到更多區域,更好地服務用戶。
雙方還能對接技術標準與服務體系,以后換電會逐步標準化,惠及更廣泛的用戶群體。
從節能的角度,換電技術可以讓每塊電池在全生命周期創造更大價值,這何嘗不是資源的最大化呢?
(3)別打嘴仗,讓市場說話
這兩天這兩家打擂,引發了很多討論。到底是“油電同速”的超充好,還是“加電如加油”的換電強,大家眾說紛紜。
超充黨認為,“車電分離”是不可行的。如同手機電池一樣,當電池的壽命足夠長,能量密度足夠大,充電速度足夠快,就沒必要再把電池拿下來,直接就“與車同壽”了,還更節約空間。
換電黨則認為,換電模式的存在不僅解決了里程焦慮,也解決了電池衰減的焦慮。以樂道L60為例,每個月跑1800公里,換電五六次就夠了,也就四五百塊錢。
請注意這還只是蔚來的換電價格,寧德時代加入后價格會更低,換電網絡普及后換電會更方便。消費者還能自由選擇,平常充電為主,趕時間的時候就換電。總之,這個費用其實也是可以做到非常低的。
從解決消費者問題的角度,兩種方式其實都不錯。至于究竟誰更好,倒也沒那么重要,因為最終大家都是用腳投票。
比如前幾年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增程技術很雞肋,省錢不如純電,省心不如燃油,節能不如混動。但開起來像電車,又沒有里程焦慮,用過的都說香,反倒成了主流。
超充和換電其實也一樣,就看誰能讓消費者更方便。比亞迪能把超充價格打下來,能把網絡構建得足夠方便,甚至倒逼著對手們都開始推廣超充,大家自然支持。寧德時代也是一樣,如果換電方便又不貴,誰又能拒絕呢?
還是那句話,不看廣告看療效。
(4)功夫拍案
過去十來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其實一直是寧德時代與比亞迪的暗中角力。比亞迪開創新能源時代,寧德時代制霸電池前裝市場,股價率先突破萬億。隨后是比亞迪攜“電比油低地”、“平民智駕”、“油電同速”反擊,如今市值也反超了“寧王”,印象中還是7年來的第一次。
如今兩家又站到了對立的位置,只是現在是兩家萬億市值公司的博弈和競爭了。這一次,比的是誰的技術突破和創新效率更高,誰的用戶體量和規模效應更高,誰的政府資源和政策天花板更高。
當然也會比誰的家底更厚,誰的戰略預判更能經受住時間的檢驗,這一戰注定會讓整個行業震動。
這一次,誰會笑到最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