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能源行業的蓬勃發展背后,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近年來,得益于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激增,新能源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增長期。然而,這種繁榮景象并未能掩蓋行業內日益加劇的競爭態勢,產品同質化與價格戰成為了眾多企業難以擺脫的困境。
近日,在備受矚目的2025國際新能源產業營銷峰會上,盛路物聯的掌舵人、同時兼任深圳市無線電行業協會會長的杜光東博士,就這一系列核心問題發表了深刻見解。他指出,盡管中國新能源產業在規模上已領先全球,但繁榮背后隱藏的危機不容忽視。光伏EPC和儲能EPC價格的持續下滑,正是行業內技術創新投入不足、同質化競爭激烈的直接體現。
杜光東博士以特斯拉上海儲能工廠項目為例,揭示了我國新能源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他指出,特斯拉的儲能系統相較于國內同類產品,溢價高達兩至三倍,這不僅是品牌效應的體現,更反映出我國在新能源關鍵技術上的不足。特別是在芯片領域,盡管我國已具備制造能力,但在核心內容的自主實現和穩定性方面仍有待提升。
然而,在挑戰與困境中,中國新能源產業也展現出了獨特的競爭優勢。杜光東博士強調,特高壓輸電技術便是中國的驕傲。這項技術不僅完全自主研發,而且在全球范圍內獨樹一幟。其累計建設的輸電網絡已超過四萬公里,±1100kV直流輸電技術更是將電力損耗降低至1.5%/千公里,為能源互聯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通信基礎設施方面,中國同樣展現出了強大實力。無線通信基站數量遠超美國,實現了互聯網無盲區覆蓋,為新能源產業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一龐大的基站網絡,構建起了數字化轉型的神經網絡,為新能源產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面對新能源轉型的關鍵期,儲能技術被視為破解困境的關鍵。根據《“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到2025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需達到30GW以上,實現400%的增長。杜光東博士介紹了與深圳能源合作的無線BMS技術,這一技術無需維護易損壞的連接器、電纜和線束,不僅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還簡化了自動組裝和電池維護流程。
在安全性方面,無線BMS技術通過多通道、多路徑保障通信安全,高并發和精同步使系統響應迅速。在成本上,該技術簡化了儲能系統架構,減少了設備數量,降低了安裝、維護和運營成本。杜光東博士認為,未來的能源系統將是數字孿生體,通過算法優化能效,實現更加高效、智能的能源管理。
面對新能源產業的挑戰與機遇,杜光東博士呼吁企業應著眼長遠,加大研發投入,培育更多創新平臺,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只有這樣,中國新能源產業才能實現從跟隨到引領的跨越,為全球新能源行業的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