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某些家庭而言房價既并不高,為何不買會成為現象?初看標題前后屬嚴重自相矛盾狀,但若能感同身受隨著收入的降低,雖說某些沒“上車”的家庭有能力全款買房,在房價逐步降低的情形下他們未必會買之外,所謂的房價并不高,注意標題是對緊隨地產業紅利的群體而言,在對其它具有劣根性群體來說,房價多貴他們都不會放在眼里。
當然,諸位是小城市掙錢卻非要去一二線城市買房,此收支不匹配的做法在下只能說這是“小馬拉大車”了,不論房價還是別的高消費最大的特點是不坑窮人與沒有自知之明者!
為什么對緊隨地產紅利的群體而言房價并不高,不買真會成為現象?
首先,緊隨地產紅利的基本都是農村從事建筑相關行業的人們,房地產如日中天那些年雖然房價一年高過一年,大家的收入年年增長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記得房地產剛開始那會兒,我們當地沒有多少公攤面積的商品房也就二三百一平米(刀郎家鄉),那時候二三百一平米的商品房還挺不好賣。作為農村人的小編雖書讀的少(家在城鄉結合部),但當全國各地的房地產剛嶄露頭角時本人卻有幸成為了一名裝修從業者。
當年給老板做日結工資最低標準是25塊錢一天,踏實肯干加上用心的話每個月做滿三十天,每個月能拿到750塊。也就是說按照當時的工資去買房的話,不吃不喝每個月差不多能買到二平米。
隨著地產業的興盛,大家買房的熱情日益高漲,人們的工資每年都在增加,從事建筑行業工資最高的從業者日結過千這也并不是傳言!
閑話幾句錢貶值的糾結:“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錢不值錢了,錢貶值的特別厲害”?小編認為,所謂的錢貶值看你怎么花?當我們的工資趕不上某些商品漲價的幅度,或者買房時存款利率低于貸款利率,這不能一概而論的叫錢貶值,這是我們自己想讓它貶值,是我們讓錢的購買力降低了,大家細想平日的消費再結合收入比較,除了買房之外人民幣的購買力其實一直都遠大于從前。
言歸正傳。
按照小城市情況最直觀的比較:
當初商品房二三百一平米的時候,那時建筑從業者最低標準每個月七八百,就行業內目前每個月七八千的工資而相當不錯的電梯小高層現在只需四千左右便可拿下(且還有往下跌的可能性),此群體來講房價根本不算漲了多少并且從前的步梯商品房品質同現在的根本沒可比性。
凡是從事建筑相關的都知道,大家的工資比較最初商品房起步時漲了至少二十倍,若論房價的鼎盛時期是差不多的(房價一直漲的狀態下二十倍只多不低),但以當前的房價同收入去比較,所有從事建筑相關的人們此時這房價是遠低于工資的漲幅,這是對他們來講房價并不高的依據。
值得一提的是,雖說此刻小城市的房價不高了,但大家收入也正在嚴重縮水,嚴格來講上述的比較對絕大部分家庭不是特別的客觀,這僅針對享受了這么多年地產業紅利卻沒有買房的家庭而言。
再則,小編堅信全國的小城市當下能一次性拿的出七八十萬現金去買房的家庭有很多(一次性拿出七八十萬放在小城市相當可以了),之所以能一次性拿出這筆錢是他們這么多年都在勤勤懇懇的“工作”卻一直都沒買房,可能恰巧沒到剛需的地步又或許是其它原因。
寫在最后:對某些群體而言雖然房價并不高,為何不買會成為現象?第一,某些沒能力全款買房收入不怎么穩定的人們不買房絕對是明智之舉,這沒必要細說。第二,雖說有能力一次性全款買房,但面臨失業風險加劇的情況下,顯然不會將大部分存款用于買房,這是他們眼里房價并不高,但不買會成為現象的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