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海車展的鎂光燈下,甚至貫穿整個4月,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的身影格外頻繁。
從4月10日“懂車更懂你·2025上汽之夜”的主舞臺,到4月16日與余承東攜手發布“SAIC尚界”的鴻蒙智行發布會,再到海外戰略3.0的全球官宣,他公開露面的頻率幾乎覆蓋每場發布會,打破了傳統車企高管“幕后決策”的刻板印象。
賈健旭選擇將自己化作企業戰略的“揚聲器”,對比上一任的“低調”,這種“活躍”不僅是個人風格的外放,更成為上汽集團傳播基因重構的起點,讓“年輕、開放、破局”的品牌信號穿透行業壁壘。
賈健旭的活躍背后,是對上汽組織架構與合作模式的深度重塑。
2025年初,他親自掛帥“大乘用車板塊執管會”,將榮威、MG、飛凡等自主品牌納入統一作戰體系,喊出“用最正確的人,最快的速度,讓大乘用車成為全球知名公司”的目標。
隨后的2月,一場涉及63位中高層干部的任免風暴襲來,原上汽通用五菱的周钘調任MG品牌,僅用兩個月便提煉出“年輕、風尚、智趣”的全新定位,為MG在車展上的品牌煥新埋下伏筆。
更備受關注和爭議的是,賈健旭力主打破上汽與華為的合作邊界,首期投入60億元打造專屬團隊與超級工廠,讓“上汽的工廠流淌華為的代碼,華為的算法鐫刻上汽的匠心”從口號變為現實。這一合作打破了華為“只做四界”的承諾,也讓上汽跳出“靈魂論”,放下身段擁抱變化。
上汽自主品牌曾經因品牌定位重疊而內耗,在“大乘用車一體化”改革中重獲新生,從“多而散”到“精而強”。
MG品牌在周钘的操盤下,以“方盒子”Cyber X全球首秀和十大升級的Cyberster 2026款,將“英倫潮牌”重新定義為“全球年輕人的智趣伙伴”。
榮威與飛凡打破渠道壁壘,計劃年底落成100家雙授權店,實現“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用戶觸點的無縫銜接”。
備受關注的“SAIC尚界”則劍指15萬-25萬元市場,首款車型將于2025年秋季上市,嘗試用“華為智能生態+上汽制造底蘊”的雙重標簽,在紅海市場撕開新缺口。
除了內部組織架構和合作模式的調整,賈健旭深諳年輕化傳播之道。在剛剛過去的上海車展期間,上汽展臺不再是冰冷的車型陳列,而是聯合小紅書打造“潮流打卡地”,融入“和平精英”等電競元素,甚至將展臺平面圖設計成互動游戲地圖。
“要么看海,要么跳海”,賈健旭這一金句成為行業變革的注腳,“20萬以下‘華為車’只有上汽能做”則精準卡位主流市場,用個人IP為企業戰略賦能,讓這家“年過不惑”的車企在Z世代眼中變得鮮活起來。
智能化大勢所趨下,上汽建立起自己的打法,推出三套拳法:內家拳、外家拳、組合拳,堅持技術自研與開放合作并行,拒絕“非此即彼”。
內家拳,聚合內力,五指握拳,打透打穿。賈健旭稱,近期上汽將旗下所有底盤研發和制造能力合而為一,全力打造先進的線控底盤技術;在第一代VMC技術落地智己汽車的基礎上,第二代全棧線控底盤預計2027年前首發落地;支持L3級量產自動駕駛,具備自學習、自進化和自成長能力的上汽銀河全棧4.0電子架構,今年即將落地。
外家拳,同行借鑒、跨行革命、借力打力。一方面,上汽繼續深化與大眾等合資伙伴的合作,鞏固優勢并推動技術共創,未來上汽的全球合作伙伴采用上汽最新的電子架構、輔助駕駛等技術;另一方面,上汽與華為、寧德時代、Momenta、OPPO等構建開放式生態,借助優勢互補,打造全新體驗車型。
組合拳,活應用、重配合、創優勢。上汽的GloCal戰略,即“全球+本土”戰略,就是要利用上汽的市場先發優勢,因地制宜,以“全球化思維,本地化行動”,不斷擴大海外版圖,持續輸出“中國智造”。
總而言之,上汽集團通過內家拳穩根基、外家拳擴邊界、組合拳拓場景,在智能化浪潮中既避免“閉門造車”,又防止“技術空心化”。
改革之下,上汽集團迎來銷量和凈利潤的增長。
2025年一季度,上汽實現營業總收入1408.6億元,凈利潤30.2億元(同比增長11.4%),扣非凈利潤28.5億元(同比激增34.4%),盈利能力顯著提升。
1-4月,上汽整車銷售132.1萬輛(同比+10.7%),新能源車銷量40.1萬輛(同比+40%),自主品牌占比達64.4%,扭轉“合資依賴癥”,一定程度上印證 “大乘用車一體化” 改革成效。
賈健旭帶領下,上汽的新故事正在展開。數據的回暖只是開始,真正的考驗在于能否將短期聲量轉化為長期競爭力。當“懂車更懂你”的口號落地為用戶可感知的產品體驗,當“Glocal戰略”在海外市場生根發芽,上汽才能真正實現從“規模王者”到“價值標桿”的蛻變。
賈健旭的“活躍”,本質上是上汽對傳統車企慣性的一次反叛。他用高頻曝光打破圈層壁壘,以組織變革激活內部動能,借開放合作補上智能化短板,最終讓這家老牌車企在2025年上海車展上展現出“二次創業”的銳氣。
所謂企業生命力的重建,從來不是靠“低調務實”的守成,而是需要“主動跳海”的勇氣——既要在浪潮中找準方向,更要讓每個浪花都成為前進的動力。這不僅是上汽的破局之道,更是中國汽車工業從“跟跑”邁向“領跑”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