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ZDA EZ-60 的誕生,標志著長安馬自達的「技術合資」模式走向成熟。這種區別于傳統合資的「第三條道路」,通過「全球技術底座 + 本土創新生態」的深度融合,為合資品牌電動化提供了破局范本。

研發模式的「雙腦協同」
- 馬自達主導:負責車身結構、底盤調校、安全標準等核心技術,確保「人馬一體」基因傳承;
- 長安汽車賦能:提供智能座艙(4nm 芯片、裸眼 3D HUD)、三電系統(高效電機、智慧電池管理)等本土領先技術,滿足中國市場智能化需求。
這種「各取所長」的研發模式,比純外資品牌更快響應本土需求(研發周期縮短 20%),比自主品牌更具技術沉淀(安全、操控等底層能力領先)。
供應鏈的「本土化重構」
- 電池:與寧德時代、中創新航建立聯合實驗室,開發專屬電池包,成本降低 15%,同時確保 8 級安全防護;
- 芯片:采用聯發科技 MT8676 芯片,替代傳統英飛凌、恩智浦方案,算力提升 30%,成本降低 25%;
- 智能系統:深度整合百度 Apollo、騰訊生態,導航、娛樂等服務更貼合中國用戶習慣,避免「水土不服」。

市場驗證的「差異化優勢」
- 安全口碑:在中保研模擬測試中,EZ-60 的「25% 偏置碰撞」「側面碰撞」成績均獲 G(優秀)評級,超越特斯拉 Model Y(部分項目 A);
- 操控體驗:在專業試駕場,其繞樁速度達 68km/h,優于寶馬 iX3(65km/h)、比亞迪唐 EV(63km/h);
- 智能評分:車載 AI 助手在「方言識別」「多任務處理」等測試中得分 89 分,超越豐田 bZ4X(72 分)、大眾 ID.4(78 分)。
行業意義:合資電動化的「中國解法」
傳統合資品牌的電動化困局,本質是「全球標準」與「中國速度」的沖突。長安馬自達的「技術合資」模式,通過「核心技術全球統一 + 智能生態本土創新」,既保持品牌調性,又抓住中國市場痛點。EZ-60 的成功,證明合資品牌無需「去本土化」或「激進轉型」,而是通過「精準融合」實現「1+1>2」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