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上海車展,沒有了“紅綠”鬧劇上演,少了呱噪的粉絲追星,就連展臺音響都比以往低了不少。消除了“雜音”后,愛車人士終于可以踏踏實實看車了。
當車展回歸車的本質,真正的價值開始凸顯。5號館中央,一汽-大眾展區被圍得水泄不通。ID.AURA概念車的藍色光帶緩緩流轉,全新攬境的硬朗線條在射燈下泛著冷光……而這僅僅是一個序曲:2026年起,一汽-大眾將以連珠炮似的新品攻勢,攜10款全新車型強勢出擊。

產品足夠吸睛,但不僅限于此。對一汽-大眾而言,這場反攻不僅是產品起勢,更暗藏三大顛覆性看點:
其一,這是在新能源領域的一聲吶喊。
10款車型中,包含5款純電、2款插混、2款增程、1款燃油的多元組合,自此后,一汽-大眾將徹底終結“油強電弱”的偏科標簽,從“燃油王者”升級為“油電混全智”的全優生。
其二,這是中德共創的一次沖鋒。
全新CMP平臺讓開發周期縮短30%、成本優化40%,CEA電子架構砍掉30%控制單元,算力飆升的同時支持全車OTA。德國精密工藝與中國市場洞察的碰撞,催生出更懂中國用戶的產品邏輯——從“全球車中國改”到“中國車全球范”,合資模式被重新定義。

其三,這是合資車企的一次范式突圍。
當奧迪燃油車搭載華為乾崑智駕,當大眾的商品開發速度提高超過30%,合資品牌的“華務運動”已從技術采購升級為生態融合。一汽-大眾則以“超級航母”的姿態完成轉身。這場變革的本質,是合資車企打破“外方主導決策”“產品水土不服”“節奏脫節市場”三大枷鎖后的絕地反擊。
歷史性轉折點
作為全球第一大車展,北京/上海車展的風向標意義已不局限于新產品和本地化,更透露出未來格局。
直到今年一季度,中國車市合資、自主的力量天平進一步失衡。乘聯會數據,2025年一季度,自主車企在中國乘用車市場的份額占比,已經上漲到了62.9%的歷史新高,而合資和獨資的市場份額只剩下了37.1%,較2022年底的52.7%下降了近三成。
合資車企還撐的下去嗎?這成為圍繞在中國車市上空的一大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