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漢DM-i作為中大型插混轎車,雖然憑借第五代DM技術、高性價比和智能化配置在2025年實現了月銷超3萬輛的成績,但其市場表現仍與“現象級爆款”存在差距。究其原因,產品定位模糊、技術優勢未精準觸達用戶需求、競品擠壓等問題成為關鍵阻礙。

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一、技術優勢與用戶需求錯配:混動特性未完全釋放
漢DM-i搭載的第五代DM混動技術雖實現了 3.8L/100km饋電油耗 和 1350km綜合續航,但用戶實際使用中,饋電狀態下的油耗波動較大(尤其北方冬季可達5L以上),與官方數據差距顯著。相比之下,增程式競品(如理想L7)在饋電油耗相近(5.9L/100km)的前提下,純電續航更長(210km),更貼合用戶日常通勤需求3。此外,漢DM-i的 6.9秒零百加速 雖優于帕薩特(7.4秒),但與同價位純電車型(如小鵬P7的4.3秒)相比缺乏性能吸引力,導致其混動系統的“性能均衡”定位難以打動年輕用戶。

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二、定位模糊:家用與高端市場的雙重失焦
漢DM-i定位中高端市場(16.58萬-22.58萬元),但其產品設計存在矛盾:
- 家用屬性不足:軸距2920mm雖為C級車標準,但后排座椅不支持角度調節,且頂配車型的“零重力座椅”需額外選裝,對比問界M5的標配全車座椅加熱/通風,實用性差距明顯;
- 高端化乏力:低配車型采用仿皮座椅、8揚聲器音響,而頂配的激光雷達智駕版售價高達22.58萬元,性價比低于同級智己L6(標配激光雷達,售價21.99萬元)。市場調研顯示,20萬以上預算用戶中僅38%選擇比亞迪,而理想、蔚來等新勢力品牌偏好度達52%,品牌溢價不足成為硬傷。

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三、智能化短板:高階智駕成本與體驗失衡
盡管頂配車型搭載 DiPilot 300“天神之眼”智駕系統(支持城市領航、代客泊車),但其22.58萬元的售價相比入門版溢價達6萬元,且部分功能需OTA開通,用戶實際體驗滯后。反觀競品,小鵬P7i的XNGP系統全系標配,智駕功能覆蓋更廣,而漢DM-i的L2級基礎智駕(低配車型)僅支持自適應巡航,與用戶對“智能化普惠”的期待脫節。

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四、競品擠壓:增程式與純電車型的雙重沖擊
漢DM-i面臨 增程式與純電車型的夾擊:
- 增程式競品:理想L7以“無續航焦慮+大空間”吸引家庭用戶,其 210km純電續航 和 沙發式座椅 更貼合長途出行需求;
- 純電競品:極氪007、特斯拉Model 3憑借 全域800V高壓平臺 和 超充網絡,充電效率(30分鐘補能80%)遠超漢DM-i的0.45小時(僅支持40kW快充)。
此外,合資燃油車(如帕薩特)通過降價(入門款降至18萬元)與品牌認知度分流保守型用戶,進一步擠壓漢DM-i的市場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