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在新華網主辦的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論壇上,行業專家、學者、企業高層等多領域嘉賓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智能化與安全性能的重要話題——科技與安全并行,行業該如何劃定邊界?

2025新華網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論壇對話環節
這是當下汽車行業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近期頻發的自動駕駛領域涉及人身傷亡的重大事故,引發了一場大討論,開啟了智能駕駛熱潮的“冷思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柳燕認為,智能駕駛技術正加速邁入規模化應用新階段,行業迎來智能化浪潮與商業化進程提速雙重機遇。面對技術創新與安全邊界的平衡挑戰,市場暴露出功能界定模糊、安全冗余不足等潛在風險。中汽協倡議進一步規范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產品的安全管理與營銷宣傳,推動形成“技術進步與責任落實并重”的健康發展生態。
安全底線是豪華底蘊的始終堅守
霓虹閃爍的汽車展廳里,銷售顧問指尖輕劃,中控屏上的3D動畫展示著車輛自動規避障礙物的優雅姿態,仿佛鋼鐵軀殼中已注入無所不能的智慧靈魂。然而,光鮮的科技幕布之后,一場關乎生命的隱形博弈正在上演——智能駕駛技術雖然帶來了許多便利,但也面臨諸多挑戰和爭議,安全防線被成本與速度的洪流悄然侵蝕。
“造車與營銷的底線,是由產品質量、價格誠信、公平競爭、知識產權、環保責任以及法律法規、社會道德、文化尊重和邊界感等交織而成的網,它保護消費者的同時,也保護品牌本身。偷工減料、惡意拉踩、虛假宣傳、過度營銷等,都是挑戰底線的行為。”柳燕說。
中汽中心智能網聯領域首席專家、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秦孔建表示,“汽車是一個特殊的產品,是一種交通工具,這個產品要承載人和物的移動,尤其是人的移動。安全是首當其沖的,科技創新的核心是讓汽車的用車生活更安全、更便捷、更舒心。”
“對車企而言,安全是最基本的‘生命線’,安全也一直是奧迪造車堅守的底線。”一汽奧迪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李鳳剛表示。
從初代霍希轎車的手工鍛造鋼板,到如今數字OLED尾燈的暴雨穿透力,奧迪用百年堅守證明,真正的安全從不是參數表的百分比游戲。早期直列發動機的鑄鐵缸體上,手工打磨的進氣道,奧迪工程師用銼刀修正每道弧線,只為讓油氣混合多一分均勻。這種近乎偏執的精細,在渦輪時代的鋁合金缸蓋上得到新生——鑄造模具的紋路被控制在肉眼不可見的尺度,冷卻液流道的弧度歷經數百次風洞模擬,確保極端工況下熱膨脹的毫厘之差不會演變為爆震的導火索。
堅持長期主義,造車不走捷徑,作為擁有百年積淀的豪華品牌,一汽奧迪堅守時間沉淀價值,從前期項目管理和質量規劃,到整車生產過程、質量驗證分析,都建立在嚴苛的質量標準和流程之上。
在奧迪的造車理念中,車不是快消品。一汽奧迪不僅關注新車的表現,更關注全生命周期內車輛是否能始終保持在一個很好的狀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測試階段,一汽奧迪在產品交付前,必須完成總計超過700萬公里的整車測試,涵蓋44種試驗模塊、10種極端工況的整車測試,以完整的“兩冬兩夏”產品驗證,保證產品長周期質量。
當意外發生時,奧迪汽車比外界想象的更扛撞,這得益于奧迪強大的硬科技實力,奧迪安全性能過硬的答案就在碰撞試驗中心。據了解,奧迪擁有投資超過2億元的先進碰撞中心,能完成國標、C-NCAP/C-IASI行業標準規定的所有碰撞和翻滾試驗,以及大量國標和行業標準沒有要求的奧迪標準碰撞試驗,比如正面柱碰、后排側面撞柱、80公里/小時追尾、80公里/小時撞高速護欄等。奧迪每一款新車型上市,要用40多臺試驗車,碰撞試驗次數近100次。
正是這種始終堅守豪華底蘊,不為短期利益所動,在技術、質量上堅持“過剩冗余”,在測試上依舊花費大量時間的品牌理念與行動,才確保了極端、極限條件下奧迪車的可靠性。
安全基因在技術融合中煥發新生
汽車工業發展100多年,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的同時也逐漸陷入卷參數、堆配置的陷阱。在當下汽車技術革新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應該如何看待汽車科技的本質,如何平衡“硬實力”與“軟創新”的關系?對于汽車行業而言,什么才是真正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