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反擊戰”毫無疑問是今年汽車行業最牽動人心的話題。
但具體怎么打,打出來的效果如何?能不能讓中國消費者回頭?在答案正式揭曉之前,沒有人能夠回答。
直至上海車展開幕,我們終于等來了期待已久的答案......
作為合資轉型的領頭羊,金標直接用一套組合拳展示了合資品牌的逆襲新思路。這款名為ID. EVO的全時互聯純電全尺寸SUV直接把L2++級駕駛輔助、德系安全標準和中國式智能創新揉在一起,將合資品牌的轉型敘事推向了全新高度,更具象化一點就是:走向開放融合。
德式新四化符合預期嗎?
回溯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崛起路徑,電動化是根基,智能化是內核,而迭代速度則成為刺破市場的利刃。合資品牌要成功反擊,也必然離不開這些關鍵詞。
先來說說最基礎的電動化部分,ID. EVO的三電技術緊緊跟上了中國新能源的步伐,其動力系統采用了800V高壓純電架構,支持超充技術,官方稱CLTC續航里程可達700公里。
在此之前,德系電動車續航可能不是最長的,但肯定是最“準”的。ID.EVO在繼承“準”的基礎上把續航短板補齊,競爭力毫無疑問又上了一個臺階,更別說德系電車在安全方面一直有很好的信任度和口碑,這些都是經過時間驗證的。
當然,都2025年了,新能源汽車競爭已經不再是拼續航,而是圍繞“場景化智能”展開。如果ID.EVO不能做好這點,再準再強的續航也不能挽回中國消費者的心。
為此ID. EVO直接亮出了一套“無圖純視覺高階輔助系統”。這套由大眾安全驗證體系與小鵬算法深度賦能的L2++級駕駛輔助系統,首次實現了高速、城市、泊車三大場景的“車位到車位”全鏈路覆蓋,也就是說,當下智能駕駛輔助第一梯隊能做到的,ID.EVO同樣能做到。
更通俗地講,如果你認為小鵬現有的純視覺方案靠譜,那么ID.EVO這套經由大眾和小鵬雙重認證過的方案,你更加可以放心使用。
在座艙方面,ID.EVO更是深刻體現了什么叫“在中國,為中國”。它一改西方傳統座艙的設計思路,只為中國人打造移動的家。比如前排配備帶有按摩功能的“女王座椅”,一塊從中控延伸至副駕駛的娛樂大屏,里面搭載了大眾為中國全新研發的操作系統,不再是一塊毫無作用的顯示器,甚至冰箱也作為選裝件出現在了配置列表里。
中國汽車新三件套:彩電、冰箱、大沙發,大眾通通都給滿足了,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聽勸”。有了它們就意味著有了進入下半場的入場券。
德國技術+中國速度=合資2.0
拋開產品層面的革新,ID. EVO 的推出也標志著大眾打破了傳統合資模式的束縛。以往,合資品牌都飽受決策鏈條冗長繁瑣、效率低下的困擾,而大眾通過 ID. EVO 項目,成功擺脫了這一困境 。
大眾安徽從成立之初便以“本土主導研發”重構游戲規則。合肥研發中心的3000人團隊掌握核心決策權,從電子電氣架構到ADAS算法均由本土工程師主導開發。這種深度本土化的管理模式,讓ID. EVO的開發周期從4年壓縮至2年,讓德國車也擁有了“中國速度”,意味著大眾也擁有了快速迭代響應的利刃。
更值得關注的是大眾安徽的“生態化共存”策略。與小鵬的深度合作已超越技術授權層面:雙方聯合開發的CEA電子電氣架構將控制單元減少30%,實現開發成本降低40%、研發周期縮短30%。這種“硬件平臺共享+軟件生態共創”的模式,既延續了大眾的模塊化優勢,又實現“軟件定義汽車”的敏捷迭代。
可以說,ID.EVO最具顛覆性的意義,是它證明了中國市場真的能“教老外造車”。大眾總部已經明確表示,這臺車上驗證的本土化技術,未來要反哺歐洲市場,這種“東方研發,全球受益”的路徑,打破了跨國車企“總部主導”的舊秩序。與此同時,小鵬通過技術授權獲得的收益,不僅包括7億美元注資,更包括對大眾全球供應鏈體系的接入——這種雙向賦能,讓中國智能電動車技術首次成為國際巨頭轉型的“關鍵拼圖”。
看著ID. EVO,你會發現汽車行業的游戲規則真的變了。以前比的是發動機、變速箱,現在拼的是AI算法、生態整合;以前是“德國設計中國制造”,現在是“中國創新全球受益”。
所以此次合資車企的反擊,絕非簡單的技術路線調整,而是一場涉及戰略定位、合作模式與市場策略的全方位革新。合資車企不再僅僅滿足于將國外成熟技術引入中國市場,而是積極與中國本土企業展開深度合作,以適應中國市場的獨特需求和快速變化,力求在這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重新奪回主動權。
作為行業觀察者,看到今天這一幕我還是很感慨的。
我深刻記得,2021年上海車展的主題叫做“擁抱變化”。4年過去,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已經從當年的13.4%躍升至51%,整個中國品牌市占率甚至達到了史無前例的68.1%。
這意味著,4年間,外國品牌從“大多數”變成了“小部分”,新能源替代“舊勢力”的速度遠遠超過了所有人的想象。
今年,上海車展的主題叫做“擁抱創新,共贏未來”。誰擁抱創新,跟誰共贏未來,自然不言而喻。
可以預見的是,那些主動擁抱中國創新技術,尤其是以大眾汽車為首的合資品牌,在兩年內會發起一場足以改變格局的“反擊戰”。
2年后的上海車展,估計就能初步見分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