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跌跌撞撞中,5月6日,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從德國聯邦總統施泰因邁爾(Steinmeier)手中接過任命證書,正式成為德國新一屆聯邦政府總理。
作為“親商派”代表,面對外部壓力巨大和內部經濟增長乏力雙重危機,默茨承諾將重振德國經濟,推動德國經濟年均增長2%以上。
他主張鼓勵企業擴大投資以拉動經濟增長,維護企業主利益,傾向通過減稅、放寬監管等舉措,激發企業活力,推動經濟發展 。
作為歐洲經濟增長的強勁引擎之一和就業穩定基石,默茨的上任可能給德國汽車業,乃至整個歐洲汽車行業帶來更多的變化。
調整環保政策,為車企松綁
德國汽車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轉型陣痛。
從2025年1月1日起,歐洲嚴格規定每輛售出新車每公里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不得超過93.6克。然而,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截至2024年6月,實際平均排放量為109克,電動汽車僅占市場的13%,與目標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車企們在減排之路上也困難重重,為了達到這一嚴苛的排放目標,他們不得不投入巨額資金用于技術研發與轉型,包括研發更先進的發動機技術,改進尾氣處理系統,以及加大對電動汽車的研發和生產投入等。
這些投入不僅成本高昂,而且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據估算,僅大眾汽車若要在短期內實現達標,就可能需要投入數十億歐元的資金,這無疑給企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在上任前,默茨就反對歐盟2035年禁售燃油車計劃,他強調削弱歐盟汽車排放限制的主張,可能為利潤下滑的德國車企們帶來新的希望。
如果這一主張得以實施,將極大地緩解車企的合規壓力,節省大量原本用于滿足嚴苛排放法規的資金,重新投入到產品研發、市場拓展等關鍵領域。
同時,車企在技術轉型上也將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合理規劃,不必為了滿足短期排放目標而倉促行事,打亂自身的長期發展節奏。
降低能源成本,保障產業發展
相比令人頭疼的嚴苛法規,高昂的能源成本更如沉重的烏云,無情地籠罩在歐洲汽車產業的上空。
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在過去這幾年間,歐洲汽車企業的能源支出在總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呈現出持續攀升的態勢。
一些典型的德國汽車企業,如大眾、等,能源支出占總成本的比例從大約10%急劇上漲到超過15%。
這看似僅僅幾個百分點的變化,卻對企業的利潤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地緣政治沖突和資源稀缺是導致歐洲能源上漲的兩大主要因素。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默茨提出了穩定且低成本的能源供應策略,其中對核能應用的重新審視成為了備受矚目的焦點。他認為,核能作為一種高效、低碳的能源,對德國的經濟發展和能源安全有著積極的意義。
據專業機構測算,一家位于德國的中等規模汽車制造工廠,如果采用核能供電,其能源成本相比傳統能源可降低30%左右。這一數據背后蘊含著巨大的價值,能源成本的降低將直接反映在汽車的制造成本上,讓車企得以節省資金用于研發新技術或提升產品質量,以增強德國汽車在全球市場的價格競爭力。
實施經濟刺激,助力企業發展
運營成本高企、利潤空間被壓縮的困境,讓德國汽車行業在全球競爭的舞臺上逐漸失去優勢。
根據畢馬威的報告顯示,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汽車企業的稅負普遍較高,運營成本比美國、中國的同行高出15%-20%。這使得他們在價格競爭方面處于劣勢,難以與其他國家的企業在全球市場上一較高下。
與此同時,德國汽車企業還面臨著來自美國的汽車關稅的威脅。
此前,默茨主張降低企業稅負5%,這一舉措將直接減輕企業的負擔,增加企業的利潤留存。
同時,他還主張放松監管、簡化行政審批流程,將大大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以便企業可以更快地將新產品推向市場,縮短產品的研發周期,增強對市場變化的響應速度。
此外,默茨還提出對汽車等支柱產業實施補貼升級,以幫助企業對沖關稅成本壓力。
當面臨美國的關稅時,車企可以利用補貼資金來彌補因關稅增加的成本,維持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價格穩定,將幫助德國汽車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將得到增強,能夠吸引更多的海外消費者,促進汽車的出口。
開拓多元市場,降低市場依賴
盡管面臨美國汽車關稅的挑戰,但默茨仍呼吁德國車企更加開積極拓美洲等多元市場,他認為,美國和拉丁美洲市場一直以來對汽車的需求都相當旺盛。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之一,消費者對汽車的購買力強勁,且對各類車型,無論是豪華車、SUV還是皮卡,都有著廣泛的需求。拉丁美洲市場雖然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但整體汽車市場潛力巨大,隨著當地經濟的逐步發展,居民對汽車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
而且,歐洲與美洲在文化、技術交流方面有著良好的基礎。歐洲的汽車文化在美洲有著一定的影響力,許多美洲消費者對歐洲汽車的品質和設計有著較高的認可度。
同時,歐洲汽車企業在技術研發上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擁有先進的發動機技術、精湛的制造工藝以及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領域的創新成果。再加上德國汽車悠久的品牌歷史,像奔馳、寶馬、奧迪等品牌,在全球都享有極高的聲譽,這些優勢都為德國汽車企業進軍美洲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政府能夠積極發揮作用,助力企業與美國及南美地區建立緊密的貿易關系,減少貿易壁壘,那將為德國汽車進入這些市場創造極為有利的條件。
通過開拓多元市場,德國汽車產業能夠有效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實現市場風險的分散。當某個市場出現波動時,企業可以依靠其他市場的穩定表現來維持整體的經營業績。
去風險,強化本土產業鏈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德國和歐洲汽車產業的供應鏈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半導體短缺和關鍵材料和技術的依賴問題尤為突出。
全球半導體短缺給德國汽車生產帶來了嚴重的沖擊,部分車企因芯片供應不足,減產幅度高達20%-30%。這不僅導致企業的生產計劃被打亂,還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此外,德國車企在很多關鍵材料上,也面對供應鏈波動時缺乏足夠應對能力的頑疾。
默茨強調建立“去風險”供應鏈。
一方面,他主張推動歐洲在芯片、人工智能和電動汽車等關鍵領域加速本土化研發。如設立專項基金,加大對芯片研發企業的扶持力度,培養本土的芯片技術人才,提高芯片的自主生產能力,集中資源打造本土芯片產業,建立起完整的芯片研發、生產體系,減少對外部芯片供應的依賴。
另一方面,他也提出設立“汽車產業安全審查委員會”審查國際合作項目,來確保合作符合德國汽車產業的安全與發展需求,避免因盲目合作而帶來的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