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走進梅賽德斯-奔馳的生產車間,除了熟練的工人和轟鳴的機械臂,或許還會看到一位身形修長、全身潔白的人形機器人——它揮手致意,低頭思考,然后精準地將一個零部件交到工人手中。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奔馳最新的試點項目,計劃在未來五年內,讓人形機器人成為裝配線上的正式員工。
這是汽車行業向智能制造邁出的又一步,而這一步,已經吸引了全球車企爭相追逐。
Apollo:“打工人”上崗
在奔馳位于柏林的工廠,一臺名為Apollo的人形機器人正在接受測試。它能揀選零件、協助組裝,甚至能坐在工作臺前完成一項精細操作,并在完成后豎起大拇指。奔馳生產主管約格·布爾策(JörgBurzer)表示,未來幾年內,Apollo或許能正式加入生產團隊,幫助工廠應對重復性、高強度的工作。
“2030年左右,我們應該能在生產中看到越來越多的類人機器人。”布爾策說。相比傳統的工業機器人,這種“人形工人”可以適應人類工作環境,無需重新設計流水線,同時還能承擔人工難以勝任的體力活。對年長工人而言,Apollo也是一個理想的“助手”,它可以遞送工具、搬運重物,讓經驗豐富的技師將更多精力放在更復雜的任務上。
而奔馳不僅僅是Apollo的試驗者,更是其投資者。它向Apollo的制造公司Apptronik投資了數千萬歐元。
從NASA到工廠
機器人能“吃”上汽車飯了?
其實光看名字就不禁讓人猜測,Apollo是不是有什么“高貴血統”?實際上,制造Apollo的Apptronik成立頭幾年,NASA是最大的“投資者”。他們專注于與NASA簽訂合同,致力于開發Valkyrie的第二代產品,同時還獲得了其他政府合同,包括為美國特種部隊制造外骨骼。Valkyrie機器人是為太空任務設計的先進類人機器人。而如今,他們正試圖將航天級技術帶入地球上的工廠和倉庫。
據《福布斯》報道,迄今為止,Apptronik已從NASA、國防部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獲得總計750萬美元的九項聯邦研究獎。一位持續關注Apptronik的美國媒體人撰文寫道:“它更像是美國政府的機器人研發實驗室,而不是一家具有商業野心的私營高科技公司。”
而Apollo并非Apptronik的第一款產品,但它是最接近商業化的。它身高173厘米,重73公斤,能舉起重達25千克的重物,電池續航約為4小時。不同于某些競品強調“AI自主行動”,Apollo目前更強調物理智能——它的目標并不是成為一個無所不能的機器人,而是成為一個“最小可行”的人形工人,先解決最簡單、最實用的搬運任務。
行業人士認為,車企選擇Apollo這樣更務實的方案,是出于對成本和可行性的考慮。目前,市面上的人形機器人研發投入巨大,很多企業追求的是“完全自主”的高度智能化產品,但現實情況是,現階段的機器人還很難做到像人類一樣靈活操作各種物品。因此,從搬運標準化物件做起,反而是最具商業落地前景的選擇。
從奔馳到比亞迪
車企為何搶著造機器人?
奔馳的嘗試并非孤例。今年以來,包括寶馬、蔚來、廣汽、比亞迪、小鵬等近20家車企,都相繼宣布進軍人形機器人領域。車企們為什么突然對機器人如此狂熱?
一方面,自動駕駛和人形機器人在感知、規劃及控制技術上具有高度相似性,攝像頭、激光雷達、芯片等核心零部件都可以復用。對于車企來說,造車積累的技術和數據可以順利轉化為機器人產品。
另一方面,車企正在尋找新的增長點。隨著汽車市場競爭加劇,企業需要挖掘第二增長曲線,而人形機器人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突破口。例如,小鵬汽車的Iron機器人已經在其工廠內部投入使用,未來甚至可能擴展到家庭和服務業。
此外,工廠自動化是一個切實存在的需求。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奔馳、奧迪等車企早在數年前就表達過對勞動力供應的擔憂。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夠與人類協同工作的類人機器人成為了最佳解決方案。
從造汽車到造機器人
車企底氣何在?
實際上,車企不僅能造車、造機器人,甚至還能造坦克、造飛機。奔馳母公司的前身戴姆勒曾是軍工巨頭,二戰時期生產過坦克,現代的寶馬、奧迪、豐田等品牌,也都在軍用車輛領域有所涉獵。那么,為什么車企有能力造機器人?
原因在于,造車本身就是一項涉及多個高端制造領域的復雜工程。汽車制造涉及精密機械、自動化生產、人工智能、電池管理等多個技術領域,而這些技術恰好也是機器人產業的核心。例如,特斯拉開發自動駕駛的AI算法時,所積累的機器學習經驗同樣可以用于優化人形機器人的行動模式。
此外,車企的供應鏈體系也是一大優勢。造車需要高度整合的供應鏈,而這套供應鏈可以用于機器人生產。
以特斯拉Optimus為例,機器人的運動執行器(旋轉關節、推桿、末端執行器等)將會是高價值核心零部件,當前初步具備供應能力的供應商,包括博世、拓普等均為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運動執行器中的核心部件:電機、減速器、力傳感器、傳動裝置等,在汽車一二級供應商中大量存在類似零部件。
另一類核心零部件:傳感器(攝像頭、激光雷達等)也較為類似,特斯拉Optimus的感知系統與特斯拉智能汽車自動駕駛感知系統有大量共用零部件,這是因為技術底層上機器人感知與導航軟件系統與汽車自動駕駛系統是一脈相承的。
目前來看,奔馳的Apollo只是一個開始,更多的汽車品牌已經或正在布局人形機器人市場。高盛預測,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可能達到380億至2050億美元。而2025年或將成為人形機器人量產的元年。
不過,這場競賽并不容易。正如自動駕駛從L2級別邁向L3級別的過程充滿挑戰,人形機器人從簡單搬運到復雜操作,也需要時間來打磨技術。目前,大多數車企的機器人項目仍處于試點階段,如何平衡成本、技術和市場需求,是決定最終成敗的關鍵。
但可以確定的是,人形機器人正加速走進現實,汽車制造業只是它們登陸的第一站。未來,它們或許不僅會在流水線上搬運零件,還可能在4S店里為你講解車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