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汽車集團,東風、長安能完成這樣的使命嗎?
當行業的目光紛紛投向小米、華為這些汽車行業新入局者時,一場堪稱中國汽車行業有史以來最為恢宏的整合計劃,或許正于無聲處悄然鋪陳開來。
東風、長安等汽車集團,究竟能否肩負起這一重大使命?對整車央企實施戰略性重組,借此提升產業集中度,將研發、制造、市場等優勢資源匯聚一處呢?
央企整合進入實質性階段
4月11日,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業績會上首次公開確認:長安汽車與東風集團的戰略重組方案已基本完成,雙方正共同推進相關工作。
這一表態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史上規模最大的央企整合進入實質性階段。新集團年銷量將超500萬輛,躋身全球前五。其戰略意義遠超簡單的規模疊加,更被業界視為“從規模擴張到技術突圍”的關鍵轉折點。
此次重組源于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2025 年 3 月,國務院國資委明確提出對整車央企實施戰略性重組,目標是通過整合研發、制造和市場資源,打造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智能網聯汽車集團。長安與東風的整合正是這一政策導向的直接產物。
從業務版圖來看,長安與東風呈現顯著互補特征。長安汽車 2024 年實現營收 1597.33 億元,新能源汽車銷量 73.5 萬輛,占總銷量 27.4%,其自主乘用車品牌在智能化領域表現突出;東風集團則以商用車和合資品牌見長,2024 年自主品牌銷量占比提升至 55%,固態電池研發、氫燃料電池技術與長安的智能駕駛系統形成技術互補。
合并重組是市場規律的必然選擇
當前,中國汽車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2024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多月突破50%,L2 級輔助駕駛滲透率超過 60%,智能化成為競爭新焦點。然而,長安與東風在轉型中均顯露出短板,兩者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的投入產出比遠低于比亞迪、特斯拉等企業。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市場容量雖大(3000 萬輛),但車企數量眾多,價格戰和內卷嚴重。相比之下,歐美市場經過整合后只剩下通用、福特、斯特蘭蒂斯、特斯拉等幾家主流車企。
中國汽車行業歷史上也曾發生多起重要的國企重組案例,如一汽重組天津汽車、上汽與南汽集團的整合等,但過往的重組往往更像是收購強勢企業,協同價值有限。
此次長安與東風的整合,是央企改革與行業變革的雙重產物。國資委已啟動 500 億元規模的 “中央汽車研究院”,主攻固態電池、車用大模型等核心技術,計劃 2027 年實現關鍵材料 100% 國產化。
通過資源集中突破核心技術壁壘,形成 “1+1>2” 的協同效應,長安與東風的整合旨在破解 “同質化競爭” 困局,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從 “大” 到 “強” 的質變。
https://zhangbenwang.com/
https://www.zhangbenwang.com/工商公司注冊-代理記賬-商標注冊-知識產權資質辦理-賬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