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前,全球銷量第一的車企豐田,在全球銷量第一的中國汽車市場,寫下至關重要一筆。
2011年,豐田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TMEC)在常熟動工,2013年,豐田在華最重要的這座研發中心更名為“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IEM by TOYOTA)”。
時任豐田社長的豐田章男,在TMEC建設工程奠基儀式上留下兩句重要的話。第一句叫作“中國最重要”,并且章男努力學習了漢語的發音,在現場喊了出來。后來中國在豐田全球版圖里貢獻果然卓著,一度銷量占比超過20%。
另一句在十四年后重提時語驚四座。
“ 2011年豐田章男會長出席“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的奠基儀式時說的話。‘希望有一天,能夠駕駛由中國工程師主導開發的車型!’”豐田中國總經理李暉,在2025上海車展豐田發布會上回顧當年。
豐田對中國飽含的期望,就凝結在這兩句話里,也印證在本地化的進程中。
沒錯,豐田又在加強本地化,也因而任命自進入中國市場以來豐田中國首位中方總經理,旨在通過中國籍高管提升豐田中國的產業競爭力。
發展的路線蜿蜒而曲折,這家全球最強大的汽車公司,開始緊鑼密鼓準備新一輪大動作。
倘若說,大眾借力地平線與小鵬,更像是“御物之力”,那么豐田最新的本地化舉措則堪比“人劍合一”,與中國產生更相恰的融合。
這已經不只是豐田在華突破的應試,甚至也不只是日系車在中國能走多遠的課題,更是整個合資陣營如何尋覓路線的先導與啟示錄。
而2025上海車展,儼然將是又一個重大轉折點。
01“大招”×2,時代+2.0
截至2024年,豐田汽車已經將“全球銷量過千萬輛”保持了十年,自2014年起,唯一的中斷,是新冠疫情攪擾的2020年。
作為豐田全球版圖里最具潛能的構成,中國市場也是從2014年開始,連續11年為豐田貢獻過百萬輛銷量。只是2021-2023年,連續三年190多萬輛的沖刺,未能突破200萬輛大關。
豐田怎么可能滿足于這樣的成績?
盡管官方并不著急證實“2030年過250萬甚至300萬輛”的傳聞,但在反思新能源蓄力不足的短板之后,豐田已經展現出高效行動力。
充分運用現地資源打造的,讓世人看到“原來豐田可以開發中國消費者喜歡的純電動車”,但那算是一道“開胃甜點”。
真正的“大菜”,要看上海車展正式公布的兩個“大招”——ONE R&D研發體制和中國首席工程師(RCE)體制。
ONE R&D研發體制的本質就是研發整合,將豐田在中國的所有研發力量合而為一。
豐田將IEM by TOYOTA與一汽豐田有限公司、廣汽豐田有限公司、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發中心進行統合,構建中國獨立的研發體制,將研發的決策權從日本本土移轉至中國本土。
中國首席工程師(RCE)體制,則是將產品定義權放手給中國。
這兩個“大招”,直接關系到豐田在中國市場新能源和智能化車型的階段節點。
根據李暉的解釋,豐田在華純電動車,由拉開1.0時代序幕;而現在開始推出中國首席工程師(RCE),選擇既懂得中國市場與客戶、又秉承了豐田企業文化的人才,擔綱鉑智3X、bZ5、鉑智7等新一批車型,開啟豐田純電動車2.0時代;而在展望未來時,中國市場將反哺全球,為全球豐田、雷克薩斯的電動化轉型提供幫助,遠期開辟豐田純電動車3.0時代。
作為銜接1.0和3.0時代的橋梁,當前所處的2.0時代承前啟后,ONE R&D研發體制和中國首席工程師(RCE)體制,以“寄予更大的信任和放權”,獲得“更懂中國市場”和“響應速度更快”的回饋,奠定了2.0時代堅實的步伐基礎。
02更信中國,更懂中國
豐田這兩個“大招”,在抽絲剝繭之后,底層邏輯其實就是在于“更信中國”、“更懂中國”,為將來3.0時代“更靠中國”鋪墊。
這與李暉成為首位中國籍豐田中國總經理的“換帥”舉措形成唱和——本土高管能夠制定更加符合中國市場特點的戰略與決策,從本地化運營、現地化生產和研發能力等維度,提高豐田在中國市場的適應性和競爭力。
對合資車企來說,中國汽車產業在短短數年內通過新能源和智能化換道超車,因而合資陣營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
眾所周知,新能源和智能化研發投入的成本,比燃油車時代更為驚人。因此也更需要以“精益生產”和追求高效的思路,讓研發的每一筆投入都是“好鋼用在刀刃上”。因此,豐田藉由ONE R&D體制,實現整合增效。而在背后,卻是對各個團隊以及合作伙伴的信任。
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小西良樹告訴媒體:豐田在華三地研發力量里,上海主要集中于動力總成和智能化,天津和廣州則是側重車輛整體開發;One R&D體制下,既可以整合研發設備、以及測試跑道等資源,也可以將各地工程師所長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團隊,實力最大化。
按照李暉的說法,“豐田將聯合研發機構母公司一汽、廣汽、比亞迪等,充分發揮豐田研發的整體優勢,以綜合實力推動智電技術的研發升級。”
而更換本土籍總經理,和建立中國首席工程師(RCE)體制,則更是體現了一種對中國的信任。
作為豐田在中國市場的宿將,李暉2009年出任廣汽豐田銷售部副部長,2013年起擔任廣汽豐田執行副總經理,推動廣豐年銷量從30.3萬輛幾乎倍增至69.8萬輛;2019年起任雷克薩斯中國執行副總經理,也促使雷克薩斯在2021年達到在華銷量峰值22.7萬輛。
如今,整個豐田中國的具體管理職責交到李暉手中,無疑是豐田對豐田中國本地人才充分放權的最佳詮釋。這和RCE制度有著相似的邏輯底座。
李暉指出,RCE既有工程師的思想和意識,又有營銷概念,能夠把技術和研發的語言轉化為營銷的語言,他們更了解現地的情況,和用戶交流更方便,開發的產品也更容易滿足消費者需求。
RCE則是將這樣的思路,通過“放權中國研發”的方式,在神州土地上再上演變革。根據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技術研發分公司總經理、bZ5中國首席工程師王君華所言,RCE制度可以靈活調配分散的資源以及設備等,應用到車輛開發當中。這樣的機制在后續車型開發中會更加快速的應用。
“本土化研發不需要通過日本去反饋確認,在中國就可以判定、決策,縮短整個的開發周期。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把鉑智3X、bZ5兩款產品以更快的速度帶給中國消費者。”
正如王君華的點評,鉑智3X和bZ5省去了日本方面確認的流程,并充分運用本土資源,故而能夠跳出“四年開發一代”的舊有周期,讓豐田的新能源車節奏,具備媲美造車新勢力的速度。
至此,豐田在華以信賴和放權,換取深悉和快速,已經完成了整個邏輯閉環。
03豐田章男夙愿成真
當上海車展豐田展臺的屏幕上,顯現豐田章男十四年前“希望有一天,能夠駕駛由中國工程師主導開發的車型”的心愿,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不僅是一種期待,中國研發事業也是按照這一思想不斷落實推進,如今RCE的推出讓會長的期待成為現實。”李暉總結道。
和那句“中國最重要”一樣,在中國市場還未被充分看好的背景下,很容易被理解為客套或者冠冕堂皇之語。然而如果真正吃透了中國籍總經理任命、ONE R&D研發體制和中國首席工程師(RCE)體制背后的哲學,便不難理解豐田和章男的誠意與良苦用心。
為了讓業界更輕松理解RCE的底層邏輯,李暉講述了一段帶著流金歲月濾鏡的故事。
豐田品牌最具代表性的車型是什么?倘若展開調研,必然有皇冠的名字。第一代皇冠1955年問世時,不僅代表著當時最先進技術的應用,也代表著豐田推出“CE(首席工程師)制”,負責開發皇冠的工程師中村健也,便是豐田創始人豐田喜一郎任命的第一位CE。
作為首席工程師,CE是車輛研發的總責任人,從商品企劃到生產、銷售等一切的內容,擁有全部的責任和權限,打通了各個環節。當代企業經常抱怨和被抱怨的一點,在于“跨部門溝通協作”,而根源則是“權責不明”。CE制度的出現便極其具有針對性。
RCE則是將CE當年的思路,第一次用于被放權的中國。
“新研發體制下,客戶有什么樣的需求,就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研發中。”作為首批RCE中的一員,王君華有著深深的感慨,“研發中哪些要堅持全球、哪些要堅持中國,是需要不斷思考的,根本還是以推出更好的產品為宗旨去面向中國市場。”
在“懂中國”的同時,RCE自然還要具備“懂豐田”的基礎,必須理解豐田DNA“安全、安心、品質”的要素,作為開發總負責人,關注從研發、生產到銷售等整個環節,把“客戶需要什么樣的產品”反饋到車型里面,從全生命周期去打磨產品。
在鉑智3X、bZ5和鉑智7之后,豐田還將通過ONE R&D研發體制和中國首席工程師(RCE)制度,將新一輪本地化帶來的勢能,用于下一代卡羅拉。
如果你覺得豐田曾經不善電車,那么如今ONE R&D體制下的豐田,已經融合了充分的資源發力新能源。如果你覺得豐田曾經很慢,那么如今RCE制度下的豐田,已在不經意間為速度上滿了發條。
當斜陽照進崧澤大道333號,2025上海車展卻迎來了新的進軍號角。奔在合資陣營最前沿的序列,不就正有豐田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