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國互聯網的“活體進化史”
1999年,馬云在杭州湖畔花園用50萬元啟動資金創立阿里巴巴時,沒人能想到它會成為市值超3萬億的龐然大物。
從淘寶網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到阿里云的“驅動全球數字化轉型”,再到螞蟻集團的“重塑金融毛細血管”——這家公司用25年時間,將觸角伸向電商、云計算、金融、物流、文娛、健康等數十個領域,構建起一個幾乎覆蓋中國人生活全場景的超級生態圈。
但在這張看似密不透風的商業版圖中,究竟哪些業務在“賠本賺吆喝”?哪些才是真正的“現金奶牛”?
一、電商帝國:萬億GMV背后的攻防戰
1. 淘寶天貓:從“萬能”到“焦慮”的輪回
2005年“萬能的淘寶”橫空出世,以C2C模式顛覆中國零售業。到2021年,淘寶天貓GMV突破8萬億元,占據中國網購市場半壁江山。但輝煌之下暗流涌動:
流量爭奪白熱化:拼多多、抖音電商等新勢力2022年GMV總和達4.5萬億元,相當于阿里國內電商業務的56%。
戰略搖擺的代價:2016年轉向“消費升級”推出天貓,卻讓出下沉市場;2023年重提“回歸淘寶”,試圖用中小商家奪回陣地,但用戶習慣已被拼多多重塑。
2. 隱秘王牌:1688與跨境業務
當公眾視線聚焦于淘寶天貓時,**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AIDC)**正悄然崛起:
速賣通(AliExpress):在俄羅斯、西班牙等市場壓制亞馬遜,2024年訂單量同比增長60%。
Lazada:深耕東南亞6國,借助直播電商打開年輕市場,2025年Q1營收增幅達78%。
這些業務雖未單獨披露利潤,但跨境業務毛利率高達45%,遠超國內電商的32%,成為抵御內卷的關鍵防線。
二、云計算革命:沉默的“第二增長曲線”
1. 從“燒錢黑洞”到“利潤擔當”
2009年阿里云成立時,內部戲稱其為“馬云最昂貴的玩具”。但到2025年,這個“玩具”已蛻變為:
全球第三大云服務商:市場份額12.1%,服務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盈利拐點突破:2024財年營收破千億,調整后EBITDA利潤率從-15%提升至8%,首次實現季度盈利。
2. 政企市場的降維打擊
在杭州余杭區“城市大腦”項目中,阿里云通過ET城市大腦將交通擁堵率降低15%;在制造業,其推出的“犀牛智造”平臺幫助中小企業將設計到量產周期從90天壓縮至7天。這種“云+產業”模式,正將阿里云從技術供應商升級為數字基建運營商。
三、金融版圖:被低估的“毛細血管”
1. 螞蟻的蟄伏與重生
盡管螞蟻集團上市折戟,但其構建的**“支付-信貸-理財”三角體系**仍在持續造血:
支付寶:年度活躍用戶超10億,跨境支付業務覆蓋56個國家和地區。
網商銀行:服務小微客戶超4900萬戶,戶均貸款余額僅3.6萬元,但不良率控制在1.5%以下。
2. 區塊鏈的野心
在浙江舟山國際糧油產業園,阿里開發的**“糧鏈”系統將大宗商品交易周期從30天縮短至72小時;在香港,其推出的Trusple**跨境貿易平臺已處理超120億美元交易。這些布局雖未大規模變現,卻為阿里埋下金融科技革命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