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車展,一個最大的感受莫過于合資車企的變化。而站在2025年的車展現場,東風本田展臺最大的改變莫過于其電動化陣容的全面升級——純電轎跑GT、智能電動SUV S7,還有作為合資自主探索成果的靈悉品牌車型,構成了品牌全新形象的一部分。
足以看出,這家曾以技術穩健、產品可靠著稱的合資車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智能化、電動化轉型。
用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渡邊丈洋的話來說,“東風本田不是在嘗試‘做電動車’,而是在‘做屬于本田的電動車’。”這樣的一句話背后,直接勾勒出這個“傳統強者”面對行業重構時的核心邏輯,其不僅要跟上時代,更要保有靈魂。
一場勢在必行的轉型
面對當前電動化的發展趨勢,東風本田執行副總經理潘建新在采訪中直言,“東風本田會堅定地走電動化與智能化道路。”事實上,在新能源汽車發展路徑上,東風本田的步伐并不慢,從最早的油改電,到自研平臺的純電車型,再到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其在艱難的處境中走出了一條并不平坦卻極具探索價值的道路。
“我們正在構建以‘創未來2030’為核心的新能源戰略,計劃到2030年推出10款以上新能源車型。”渡邊表示。隨著本田全球首個新能源工廠在中國投產,東風本田也開始更多地與本土智能駕駛企業如Momenta、DeepSeek建立合作關系,將“中國速度”與“本田匠心”加速融合。
此外,在電動化戰略之下,靈悉這一年輕化、智能化的合資自主品牌正逐步成為東風本田的“第二增長曲線”。定位年輕用戶、結合本土化技術生態,靈悉承載著品牌重塑的野心。
雖然大家都在轉型電動化,但對于東風本田而言,電動汽車是本田精神的新表達,它不是駕趣不死,而是要在進化中再提升。渡邊進一步解釋,“電動車的加速就像滑板車一樣簡單,但本田的駕駛樂趣不只是快。”在本田的電動化理念中,未來的“駕趣”應是一種“可控的快”,一種讓用戶“興奮但不恐懼”的體驗感。
這意味著,在操控邏輯、動力響應、底盤調校上,本田要重新定義電動化時代的駕控邊界——這既是對傳統的傳承,也是技術哲學的一種再造。
本土化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
如今的合資車企已步入“后合資時代”。中外雙方再不是單一的技術+市場的分工關系,而是全面協作的“深水區”。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本田也加速自己在中國的合作發展。渡邊介紹,“在本土化方面,我們正與中國智能化、AI領域最頂級的企業展開深度合作。”
在車展發布會上,“本土化”被提及了不止十次。與之相對的,是全球資源本地轉化能力的考驗:更短的開發周期、更低的成本、更高的適配度。對此,潘建新坦言:“我們依托東風集團的央企資源優勢,加上本田的技術積淀,正在構建一個適應中國市場的研發和供應鏈體系。”
雖無海外投放的明晰規劃,但“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戰略正在醞釀。這不僅關乎銷量與利潤的再分配,更是一種未來競爭資格的構建。
“東風本田的轉型,不是一場盲目的追趕,而是一次對自我認知的重構。”這是采訪過程中最為突出的感受。面對中國品牌的猛烈攻勢與新能源賽道的高壓競爭,這家擁有70余年技術積淀的合資品牌選擇不盲目跟風,而是在差異化與本土化之間尋找屬于自己的“縱深通道”。
不止是賣車,更是經營用戶
市場已然從“產品為王”進入“用戶為本”的新階段。東風本田用“本家”用戶品牌進行回應——這是一個強調情感鏈接、全生命周期陪伴的用戶生態。
“我們成立了客戶體驗戰略部,借助數字化工具和‘本家DAY’等活動,與用戶保持高頻互動。”營銷領域負責人龔熙表示。無論是售前的精準觸達,還是售后的權益保障,東風本田正從“造車”向“造用戶關系”轉型。
S7車型近期調整價格,并同步對已購車主實行“保價保權益”政策,也成為品牌用戶導向的一次現實體現。“我們關注長期主義,而非短期銷量。”渡邊補充道。
與此同時,在眾多車企爭相卷智能化體驗時,東風本田選擇從“安全”出發。對于這家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安全技術積淀的車企來說,電動化轉型不應以犧牲安全為代價。
“我們認為安全不是口號,而是實踐,是愿意投入,是敢于較真。”龔熙指出。以武漢新能源工廠為例,東風本田采用全流程數字化管理與智能化裝配體系,從源頭確保產品的安全性與可靠性。渡邊也進一步強調,“未來我們將在全域安全領域持續深耕,讓用戶真正安心地擁抱電動出行。”
在存量博弈的新時代,東風本田清楚:唯有變中守“本”、守中圖“新”,才能在這場技術與文化交織的浪潮中,再次站上牌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