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度過了整體“式微”的2024年,合資品牌們仿佛在2025年開始有了覺醒的跡象。從年初開始,到近期正在舉辦的上海車展,合資品牌們的努力想必大家都看在眼里。
然而面對如此內卷的車市,僅靠努力并不一定就會有好的結果。甚至不同的合資車企或將迎來截然不同的命運。因此,馬拉車市專門策劃撰寫了《“合資反攻”觀察》之系列專題稿件。
每期聚焦到某一個單一的品牌身上,以多個維度的視角,看看這些努力扛起反攻大旗的合資品牌們,究竟現狀如何,未來又有可能出現什么樣的走勢。
昨日我們觀察了日系合資代表東風日產,今天的主角兒輪到美系代表上汽通用別克。
嘗新者,往往最先吃到紅利?
在度過了相對“靜默”的幾年時間后,別克從去年開始有了明顯的發力跡象。如果你還在糾結去年到底誰才是合資扎堆放出“一口價”的最大受益者,馬拉車市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答案里一定有別克。
你也別只拿銷量成績來說話,假如該一口價策略沒任何用處,那么車企們不會爭相效仿,到了今年甚至還出現越來越多車企加入其中的狀況。
在馬拉車市看來,別克所吃到的一口價紅利,可能并不完全體現在銷量提升上,最大的提振和作用在于幫助別克找到了方向,以及未來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眾所周知,別克不僅是最早開啟“一口價”策略的那批車企,更是其中將“一口價”執行得最為徹底,效果也最為顯著的代表。用“嘗新者”來形容它,最為合適不過。
彼時,當許多合資車企“不謀而合”地采用了“一口價”銷售定價策略后,馬拉車市就曾深入車市終端,對它們來了個近距離的探訪。當我們探訪完后發現,別克的“一口價”有幾個較為明顯的特點。
其一是執行得最為徹底。我們比較了許多采取一口價模式的合資品牌,別克4S店內是標注最清晰,物料展示最多最全面的。幾乎每款采取一口價的車型,你都能清楚明白地看到現售價格及相關的購車福利。同時,別克店內銷售人員對其政策既清楚明白也坦誠無比。
其二是執行時間跨度最長的。與部分品牌4S店晚執行,甚至遮遮掩掩不同,別克4S店的該項政策從去年9月份開始,便一直延續了下來。
加之今年2月28日,上汽通用汽車別克宣布:在合資品牌中率先啟用新能源定價模式,全面推行品牌“一口價”。徹底將此模式弄成了“常態化”。
其三是別克的一口價是真讓利。事實上,不止合資品牌在搞一口價,今年以來還有許多自主品牌加入進來。可當我們實地探訪加上與各品牌意向客戶深度交流后得知,并非每個品牌的一口價,都能帶給消費者真實的讓利,有的甚至還出現一口價后竟然比原終端落地價還貴的情形。而別克則不然,它的“一口價”消費者可以放心比,基本屬于零套路。
那么你可能會問,為何別克執行得最徹底,它卻沒有實時體現在銷量提振上呢?一方面這跟如今的車市大環境有關,也和別克品牌自身的發展瓶頸不無關系。假如別克沒有積極推行一口價,去年的年銷量說不定還達不到30余萬輛。
另一方面,或許也跟企業的戰略目的有關。推行一口價的初衷,或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品牌,拉齊了終端售價,有利于品牌接下來的一系列戰略規劃推進和實施。
比如,別克在新能源轉型路上的再次“嘗新”
另辟蹊徑推子品牌,別克新能源到底行不行?
如果把此前別克的“一口價”看作是銷售模式的試水,是銷售渠道的重新梳理,那么當其真正放出大招后,便多了幾分成功的可能性。例如,別克或許意識到消費者已經為別克套上了根深蒂固的燃油標簽,那么它在新能源領域的重新出發,可能需要全新的一條路徑,亦或是出場方式。
在此次上海車展前夕的別克品牌日上,別克一口氣推出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還同步發布了自研整車平臺“”,并亮相首款百萬級新能源MPV“別克世家”。一套組合拳連擊打出來,別克意在告別過去的自己,向已成趨勢和規模的中國新能源車市重新自我介紹。
當然,這樣的敘事方式,其實是機遇與風險并存的。
其優勢在于別克充分整合了優勢資源,特別是攜手寧德時代、Momenta、高通等本土科技巨頭,來為全新的子品牌背書和樹立自信。這樣做的好處在于,人們不會也不能再拿傳統思維和固有認知去看待別克的新能源,因為與許多自主品牌新勢力相比,其無論是在新能源領域還是智能化領域,都至少處于了同一起跑線上。
此外,背靠上汽通用所帶來的體系優勢,特別是泛亞技術中心提供的技術支持,使得別克即使在新能源領域重新出發,也比其他人有著更大的底氣和實力依仗。
那么風險在哪里?首當其沖的或許就是定位。而這也是評判其到底行不行的核心依據所在。如果新能源打法過分迷信高端,只走高價值路線,那么可能它的未來道路則相對有些窄。
一方面這樣的定位本身局限性太大,受眾群體又相對較小。那么它的容錯率就極低,且容易受到某些不可抗力的干擾。另一方面,以目前國人的新能源汽車消費水平和需求來看,太多的冗余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反而可能成為拖累。
從別克過去的新能源戰績也不難看出,國人在消費新能源車時,可能最不看重的就是品牌溢價。在和車型產品力以及帶給消費者的體驗價值相比時,過去的品牌影響力、美譽度或將全部歸零。
而別克在新能源轉型路上的繼續“嘗新”,能否達到其預期,還得看后續其推出的更多產品,能否受到新能源車消費者的青睞。據了解,別克新發布的自研“逍遙”平臺,在未來一年時間里,將支撐起品牌推出6款新能源新車,從轎車、SUV到MPV實現全覆蓋。
力度有了,速度更是驚人,接下來就只剩時間和市場來給最終的效果打出客觀公允的分數。
一口價&all in轉型,是否“通用”所有合資車企?
相較于常態化一口價,以及新能源再出發,別克更具參考意義的反攻攻勢,在于其戰略口徑的徹底變化。據其品牌日釋放出來的消息,別克從2025年開始,中國市場將不再推出燃油新車,全部新車型將是新能源。這也是一家合資品牌第一次公開把“電動化全面轉型”擺上臺面。
至此,別克的反攻招式基本也都亮了個遍。還是那句話,目前談論效果還為時尚早,我們只分析類似的招數是否“通用”于所有的在華美系車,甚至是所有的合資品牌?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同時,也并非所有的車企都照抄同一份答卷就順利完成學業的。
別克之所以采取上述的反攻招式,一方面是其從自身情況出發,是客觀形勢所描繪出來的發展路徑;另一方面,別克也有著將此招式打出成效的技術積淀和體系保障。如果換個合資品牌,可能未必敢采取類似的方式。
說到底,在這場合資反攻大戲里,每個合資品牌從角色到功效,都不可一概而論。例如,我們在昨日觀察的日系車代表品牌東風日產身上,看到的更多是如何用本土化來實現身份轉變,而在以別克為代表的合資品牌身上,其呈現出來的則又是另一番情形。
我們仍以“一口價”定價模式為例,在我們的實際觀察當中,就并非每個品牌都能徹底執行,也不是每個經銷商都愿意和你緊密配合在一起的。
例如我們看到了某品牌經銷商前面掛著“一口價”,后邊銷售告訴你“其實價格還能談”;我們也看到了某品牌在推行所謂的“一口價”后,實際上只不過是“加量不加價”,甚至還有終端落地價不降反漲的另類劇情。
大方向、戰略口徑可以統一,落地執行推進,卻各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馬曰:
我們出此觀察專題的目的,并非對其取得的成績進行追捧,發布的新車進行無腦吹,也不會因為該品牌現實當中遇到了瓶頸和發展困擾就對其一味地貶低。我們旨在多維度、相對全面地呈現出該品牌的現狀和現實壓力,以及發展機遇。這比某些起著“合資反攻”標題,卻全篇軟文吹噓的文章,要來得更有意義。這也有利于消費者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這個品牌,從而在選車買車時,多一個參考的角度和資料。
對于上汽通用別克,我們不僅想從其身上看到所有在華美系車的現狀,更想知道類似的合資品牌究竟能否真的完成逆襲。扛旗容易,切實前進卻需要很多的努力,而這不是一兩句口號,一兩款新車型就能給出答案的,這還需要后續較長的時間和市場真實表現,來給出公正、客觀的評判。